人生识字忧患始
看到师妹更新了一条状态:初学篆刻,暑期乐趣~配图是一方图案章,想起前几年自己也玩过刻章,刻的第一枚是“人生识字忧患始”,出自苏轼的《石苍舒醉墨堂》,下一句是“姓名粗记可以休”。
愁苦从来都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玛蒂达问里昂“生活总是这么艰难吗”“一直如此”。婴儿在啼哭中落地,老人在悲泣中辞世,人生在泪水中始终。
可苏轼为什么要写“人生识字忧患始”呢?
古人常有“忧患”之叹,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之心,不是忧愁之心。心系天下苍生,才是忧患,而眼前只有个人冷暖是忧愁。
人从识字开始,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眼界开阔之后,格局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心里不再只有小我,开始装了众生安危,所以,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肺腑之言。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目不识丁的人都只顾小我,而所有饱学之士都古道热肠,只是相对而言,书文读的多更容易通达明理,怀有忧患意识。
苏轼满腹才学,却屡次遭贬,一生大起大落。他由自身遭遇,照见众生苦难。可惜自己却没有造物之手去化解,更觉悲苦。因此,苏轼才发出“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的感慨。
而我自己,也是近两年才解其中味。
过去常沉溺于小情小绪中,陶醉于对爱情的憧憬,一心一意的做梦,眼中只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以自我为中心,我就是整个世界。
或许是量变引起质变吧。读的书开阔起来,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再加上年龄阅历的增长,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从狭隘的自我观跳脱出来,看到了周遭的悲欢,为自己的难过少了,为他人的难过多了。情绪被一些社会性事件牵动,开始思考,怎么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好,怎么可以让自己发挥出有效的社会价值。
尽管人性是趋暖避冷,可“真的勇士,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网络时代,热点事件的持续发酵,很难去无视那些能够刺痛自己的新闻。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新闻,保姆纵火案,北大留美女生失踪案,让我无法保持静好的心境。
热点新闻只是一时,很快会被新的事件淹没。每天打开网页,推送的消息,娱乐、猎奇、新闻、游戏等等,名目各异,每一条都拼命的想要吸引眼球,有时会刹那闪过“真是荒诞的世界啊”这种念头。
像纵火、杀人、失踪这种事件,也不时的在上演,它们在被报道的同时,也沦为媒体获取流量的工具,悲剧存在的意义似乎更像是大众的谈资,又有多少人会真正思考背后的恐怖,去想要做点什么,去尽力改变点什么,大多时候翻过就过了。
“人性善”“人性恶”两个理论一直在博弈,我是坚信前者的。可为什么会出现让人不寒而栗的事件,前段时间在B站上看了些关于连环杀人狂的纪录片,他们基本是以猎手的姿态出现,去搜寻目标,随意的夺取别人的性命,纯属爱好,像上瘾一样。有很多凶手在人前纯良,具有分裂的人格,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
无法不怀疑人性,怎么会有这么恐怖的成分,不敢再继续看下去。可那些人依然存在,带着面具藏在人群间。
对于那些孤舟独行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像我这样喜欢独行的异乡客,深思下去,心中充满了巨大的不安全感。
为了避免遇到黑心司机,就避免一切夜行吗?为了避免国外遇险,就让大家都不要出国吗?为了避免遇到坏保姆,就一律不要请保姆吗?诸如此类,社会也难以运转下去。
可依然没有绝对的安全,云南火车站事件,遇害不少人只是刚好等候当时车次。对于无法解释的事,人们喜欢用一个词:宿命。对于不能扭转的命运,人们创造了宗教,拥有了再生的能力。
有时好像是瞬间窥破了人生真相一样,感到悲哀和绝望,意识到自身力量的渺小,无法破除重重迷雾,让光明永驻。
可我永远相信:光明永存。黑夜的对立面是光明,恶所在的地方便一定有善,并且善良的是大多数。
记起件小事,一个暮春,没带伞的自己,顶着大雨在等公交。有辆车在不远处停下来,不想被人看到淋雨的颓丧,低头避人,立在站牌后面。突然耳边就响起了声音,“这个送给你”,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冒着雨,递过来一把伞。
被点亮的心情,毕生难忘。
爱,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