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照华夏
一个大秦岭走出来的汉子!
身世饱受争议,年幼时受人挟制,逆袭后横扫天下,终生未立皇后,陵墓至今是谜……
诸多传奇,这就是【千古帝王】之首——
秦始皇。
他13岁即位,22岁亲政,39岁完成大一统,49岁死在东巡的途中;
一生赶着节奏快马扬鞭、时不我待地推进着他的宏图大略。
为我们后世留下了千年沿袭的体制、文化和大一统民族信念。
年幼的他,有着与年纪不相仿的忍耐和意志,沉的住气,忍的下辱,低头负重前行。
父亲秦庄襄王早年在赵国做人质,嬴政出生后,跟着父母辗转奔波。后来父王回国后又壮年早逝。
当时他只有13岁,母亲赵姬的旧情人吕不韦扶持他即位,尊其为“仲父”。
所以嬴政的身世一直是人们猜疑的话题,《史记》中司马迁明确写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
这种形势下,一般就会被养成“傀儡王”了,但嬴政从来没有丝毫的退缩和怨艾,用他过人的心智和政治上的天赋,一边利用吕不韦的力量发展秦国的实力,一边又暗结羽翼、静待时机,除掉这个令他蒙羞的仲父。他像一只野狼,不动声色地疯长,待到吕不韦感到威胁时,为时已晚,足见嬴政隐忍至深。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在孤独中前行呢?
这就是称秦始皇为千古帝王的主要原因:
他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和与之相称的雄才伟略,并且能为此放下世俗的情感和喜好,不屑孤独和众议,勤勉自律地执行着自己的决定,秦国的基业长存是他心中颠扑不灭的大理想。
除掉吕不韦之后,在处置自己母亲的问题上,他固执地站在了人情伦理的对面。
他将自己的母亲囚禁起来。众人劝他,为人子要尽孝道。
秦始皇从来都不会为别人的非议,改变自己的决定,为此他杀了二十七个进谏者。
一个茅焦的人,以国家存亡之利害分析是非,正中秦始皇的痛点,秦始皇妥善安排了自己的母亲,并重用了他。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他的心中,秦国的基业长存,远比他个人的仁义孝道名声声更重要。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李斯身上,只以一篇《谏逐客书》,避免了吕不韦倒台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在这篇奏章里,李斯陈述道:如果不问才能,将门客驱逐到敌国,是增加仇恨、使国家危险的事情。
他同样精准抓住了秦始皇以国家兴亡为重的心理,扭转了自己的处境,并且日后在秦始皇大一统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事件中,老将王翦和李信,在消灭楚国所用兵力上产生了分歧。李信自负地说,二十万足够!王翦却说六十万,秦始皇开始觉得王翦已老,用兵保守。然而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李信出师不利。
秦始皇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而难以屈尊,亲自到王翦府上认错赔罪,并加许了良田万金,重任王翦带领六十万军出征。
那些世俗中认为重要东西,人情孝道君王体面等,全在秦始皇的性情里,让他用秦朝基业这个大欲望,有意无意地磨去了,他把自己塑进了千古基业、千古帝王的圣像中。
甚至当年一门心思寻长生不老之方术,也多少有种向天再借500年的迫切愿望。
自己精心架构的万世基业版图,有种征途尚未走完的遗憾。
人们嘲笑秦始皇对长寿的贪念,总会说“万里长征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但是秦始皇用他的冷酷和热血,为给我们奉上的,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层次分明的郡县制,大一统的疆域版图,谁能说“秦时的明月”,没有照耀着今日的华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