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每天写1000字心理

家庭教育遇到难题,用这种心理方式帮助孩子,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2020-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王明鹏

有个朋友家的孩子读小学,在学习奥数,最近不太想学习了。对此,我们有段简要对话如下:

“家长:孩子不太想学习奥数了。

我:是嘛。试着先共情,接纳感受,别否定,别着急,慢慢来。

家长:好在哄着来了。

我:做家长真不容易。这个事情,还是尊重孩子意见。坚持看看。为何不想学习了呢?

家长:他嫌作业多,能有何建议吗。

王明鹏:这个事情这么思考,看看合适否。

孩子不想学习奥数这个事情,首先区分性质再确定如何做。

区分性质就是判断孩子真的缺乏兴趣或者能力不够呢?还是暂时遇到困难需要家长支持?

如果是前者,可以采取不学奥数,尊重孩子意见;如果是后者,则帮助、支持、鼓励孩子学习遇到困难,一起讨论如何坚持学下去。

家长:是呢。下午仔细了解了,学起来不是那么容易,有些题不会做,但是觉得挺有趣,课后作业太多,老师又对检查作业严格,造成…

孩子说是想去游泳。

我:试着把游泳作为奖励。

家长:我也正是此意。”

根据家长说法,判断得出孩子不是缺少能力或者兴趣,起码是有学习兴趣的,只不过遇到作业过多、教学严格等客观问题,导致心理畏惧情绪。

这样一来,作为家长就先不要着急,理解孩子学习遇到的困难,不指责,多共情,多陪伴孩子,接受孩子感受。

用心理情感的陪伴,理解接纳加上鼓励,给予喜欢事情如游泳、爱读课外书等刺激,与孩子交流沟通,看到能力和困难,让孩子主动坚持下去。

到了新阶段,遇到新困难,继续采取先判断再行动的心理方式,帮助孩子做出选择。

所有这些,家长不能着急,选择权还是放给孩子,毕竟学习是孩子自己事情,家长无法替代。

举个自己孩子学习英语例子。

初中时候孩子喜欢英语,一直在新概念英语机构学习,遇到一个好老师,欣赏他,鼓励他。

后来参加一次较正式英语演讲比赛,精心准备,积极参与,但成绩不理想,有些灰心失望。

接着有个好同学所在英语学习机构也在搞比赛,我们鼓励他参加,但是个人愿意不强,并不积极。

我们当时也不强求。隔几天之后,再次轻松提及这事情,建议可以参加,而且强调即便参加比赛,也不用确定过高目标,权当与同学一起玩就好。

最终,他自己同意参加。

也许解除了心理压力,自己也是积极准备,没想到发挥越来越好,一路过关斩将,一轮轮比赛下来,最后竟然拿到了第一名,作为冠军,奖杯、奖品、证书一应俱全。

上述事例带来启发就是,从理论上说心理方式帮助孩子,就是遇到孩子不愿意学习时,先别直接采取任何一种应对方式,因为这个方式往往是基于我们直接、表面、肤浅、经验的,未必是合适的。

即便这个方法最终证明符合实际,但是草率的不经过判断就采取行动,这是道理与教育方式,而不是心理的应对方式。

心理的应对方式就是先判断再应对,或者说是先定性再定量、先诊断再治疗、先思考再行动,再具体说就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先成为朋友再迎战敌人。

简而言之,家庭教育遇到难题时候,用这种心理方式来帮助孩子,“慢一点、稳一点、止一点”,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