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开了《三国》(3)
一个草根农民,本来是卖草鞋为生。家中没什么资产。甚至就连基本的教育费用也是靠着同族的叔父接济才读了下来。看他这么一个凄苦的身世我就已经开始忍不住感同身受了。当时也不知道是处于小孩子的无知无畏还是别的什么,居然对他的“不喜读书”游手好闲玩弄学问视而不见。也许是因为白话版余毒未清,认定了刘备就是主角,主角不管怎样都是好的,尤其还有个没落的皇族宗亲的出身,更显得与众有别。
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出于什么状态,对刘表刘晔刘繇刘璋等等等的一系列刘姓子孙视而不见,就认准了一个刘备刘玄德。看着他因为风云际会的黄巾之乱招兵买马又和关张结义桃园共图大业,禁不住就这么热血沸腾起来。在他们的身后,是漫天的黄土飞沙,在他们的前方,正有着大片大片的黄巾贼子,让他们借此立功。
好事多磨说的大概就是刘备。可是这样磨来磨去,还是改不掉他的辗转。从安熹县尉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二十多从人的微末上,蹉跎了他从二十八岁一无所成的岁月。这看着让当时只有十多岁的我对他的前途又陷入了忧虑恐慌中。更雪上加霜的是,还有贪官污吏前来强要贿赂,简直就不可饶恕!于是张飞以下犯上痛打督邮就显得不是那么的不可饶恕,甚至还可以称得上是大快人心呢。当她们逃到代州找到了安身之所后,我还在想,终于安全了啊,终于安全了!那么以后呢?
从平原相开始,刘备开始“重整旧日气象”,开始稳步地走向一个平缓的发展期。然后因为奸贼曹操,先图谋徐州再把持朝政,此时的刘备就如同及时雨一般,哪里需要他,他就朝哪里去。在他的跋涉和艰难之中还不忘要去帮衬扶持别人一把。北海、徐州、袁绍的官渡……他总是在奔走,也许狼狈,可是我就是被这样感动了。
那时候小小的我,不知道在本子上写过多少粗浅的有关刘关张的文字。他好像一把正义之火,烧灼一切的罪恶和污浊。
邪能胜正吗?邪不胜正吗?如果真的这样,为什么曹操还不大败亏输!这是我一回一回翻过《三国演义》的时候,出现最多的想法。终于,我看到了周瑜和诸葛亮联起手来把曹操烧了个片甲不留。那是个大快人心的场景,那是个被搬上了教科书的场景,那是个以少胜多的旷世奇战。从此,白衣翩翩的诸葛亮,真正地拥有了挺直腰板说话的底气。也许此前周瑜不觉得博望坡和新野的火光有什么,可是当他真正地见到这个老谋深算的人——原谅我,孔明先生的智珠在握似乎真的只能这么形容——并和他达成一致,手掌上的“火”字,已经敲响了曹操失败的钟声。也是在这之后,我所牵挂的看好的刘备,终于凯歌高奏,登上他事业的巅峰。徐州没了,没关系,我们还会有西川!庞统没了也没关系,还有法正诸葛亮!
小小的我,就这么被他们所俘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