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听书笔记)
听了这本书觉得很不错,于是做了思维导图笔记分享给大家,这个是做思维导图的笔记,可能有点乱,后面附了思维导图,因为没有升级会员,导图下载下来显示的不全,至于后面没有显示的你们还是直接对照着思维导图笔记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什么叫社会能力
教会孩子处理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
二、教会孩子怎么做而不是替他做
1、假如你的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你会怎么做?
不管他:小孩子就是这样的,长大了他就懂了
控制他:我数三下,1,2,3!
贿赂他:听话,爸爸给你买个玩具
培养他:这才是正确的做法(ICPS,我能解决问题)
正确的方法
2、首先和孩子玩字词游戏(如用是和不是组词)
六组重要的字词(这些词都给孩子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拓宽自己的视野)
1.是/不是
2.和/或者
3.一些/所有
4.之前/之后
5.现在/以后
6.相同/不同
三、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
常用词汇
伤心、理解、沮丧、生气、开心、骄傲
一个人经常被人忽略感受他就会倾向于忽略别人的感受
如小孩摔倒了,父母会说不许哭,起来,哭什么哭,时间久了孩子真的就不哭了,他学会了忽略别感受
正确的方法:
方法一:看图游戏或者看动画片的时候要经常问孩子,图片中的人是什么感觉?图片里的人心情如何?比如光头强,当他被熊欺负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现在光头强是怎么想的?
方法二:跟孩子讨论他自己以及别人的感受,不要过多的评判孩子的感受(如孩子说这个事情我特别生气,家长就直接否定说这件事情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当家长这样的时候孩子就会不想跟你说)
为什么生气
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生气
方法三:识别理解他人的感受,在生活中教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如看到两个人吵架,争论,开心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他们现在是什么心情,让孩子识别伤心、理解、沮丧、生气、开心、骄傲等情感类词汇
四、更多的字词练习(教孩子用这些词造句,当孩子能够熟练的使用这些高级词汇的时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起来)
1.合适/不合适
2.如果/那么
3.可能/或许(可能怎么怎么样或许怎么怎么样)
4.为什么/因为
5.公平/不公平
五、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当孩子和他人发生矛盾,可以用以下步骤
问题是什么?(你们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
感受如何?(你们俩的感受如何?分别是什么感觉?)
怎么办?(谁有办法让你们俩都高兴?)
先写出这些办法
如果不管用,那么我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告诉孩子“这个”就叫作(分享)、(宽容)、(协调)........
六、教会孩子这些字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
1、角色扮演
2、玩偶游戏,比如和孩子玩“为什么/因为”的游戏,家长说今天晚上披萨很好吃,孩子问为什么,家长说因为披萨很好吃。然后反过来孩子说个什么,家长问为什么
3、找办法游戏,如樊登经常和孩子玩的,说两个物品然后结合起来,如汽车,孩子说棉花,然后两个人把这两个结合起来
七、还要教会孩子考虑后果(仅仅有解决办法是不够的,孩子们学会考虑后果)
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
之前和之后:教孩子用之前和之后的句式来描述一件事
故事接龙:和孩子编一些故事,让孩子进行接龙
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帮助孩子想象各种可能的后果
考虑人际交往中的后果
八、提出问题
引导多种方法
遇到好的解决方法,停下来,写在左边
探索另一个故事的结果,把结果写在右边
对话范例:关于打人
错误的方法
孩子:鲍比打我。
家长:他什么时候打你的?
孩子:在学校的时候
家长:明天我会跟老师说
这段对话中是家长在解决问题,孩子完全没有参与思考,有的家长会建议孩子也打人或者告诉老师,这些也是替孩子解决问题
正确的方法(ICPS)
孩子:鲍比打我。
家长:发生什么事?他为什么打你?(家长想知道)
孩子:他就是打了我
家长:你是说他无缘无故地打你?(鼓励孩子思考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他的,因为他不让我看他的书
家长:当你打鲍比的时候,他会是什么感觉?(引导孩子考虑他人感受)
孩子:生气
家长: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吗?(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
家长:你怎样才能知道?
孩子:我可以问他
家长:那你去问他吧,看他肯不肯告诉你(家长鼓励孩子高清事实,发现问题)
后来
孩子:他说我从来不让他看我的书
家长: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了,你能想想自己做什么或说什么他才会让你看他的书吗?(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我可以不再跟他玩儿
家长: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引导孩子思考后果)
孩子:他可能不愿意做我的朋友了
家长:你想让他做你的朋友吗?
孩子:想。
家长:你能想个不同的做法,使他愿意继续做你的朋友吗?(鼓励孩子进一步思考)
孩子:我可以拿本书给他看。
家长: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不为什么不试试呢?
对话范例:关于捉弄人
错误的方法
家长:老师告诉我你捉弄其他孩子,扰乱课堂,你现在上二年级了,要是再这样下去,你会学不到任何东西,交不到任何朋友。
孩子:我不在乎
家长:你都这么大了,应该懂得道理,如果你不停止捉弄其他孩子的话,我将不得不对你禁足,直到你在乎为止。(家长不想理解孩子,而且完全替孩子思考)
正确的方法(ICPS)
家长:你为什么要捉弄其他孩子?
孩子:我不知道
家长:可能有很多原因。如果你好好想想,我知道你肯定能想出一种。
孩子:妈妈,没有小朋友喜欢我。(哦,这是他心里想的)
家长:捉弄其他小朋友会让他们喜欢你吗?
孩子:我猜不会。
家长:当你捉弄他们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
孩子:没什么。哦.......他们会跑开。
家长:你怎么做才能让他们不跑开呢?
孩子:做他们的朋友?(家长继续帮孩子思考如何与别人交朋友。没有长的说教,现在孩子在乎了)
指导孩子间的问题
三个基本的对话原则
1、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一旦你搞清楚了孩子对问题的看法,就要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把问题的重点转移到符合你的需要上来。
2、要记住,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必须要解决问题。要让你的孩子思考,你只应该提问。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3、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ICPS的目的是教给孩子一种能帮助他们处理一般人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如果你急于判断他们的想法,甚至赞扬一种想法就可能会压抑孩子进一步思考其他的解决办法。而批评会让孩子不愿意再自由的说出内心的想法。这两种情况下,孩子都会思考解决办法和考虑后果,转向选择一种能获得你的赞同的做法。
对话范例:我不喜欢你
家长:怎么了?你为什么踢玛丽?
孩子:我不喜欢她。
家长:你踢玛丽的时候,你觉得他会有什么感觉?
孩子:生气
家长:如果你踢她,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孩子:我可能会伤到他
家长:你能不能想个不同的做法,既不会伤到玛丽,也不会让他生气?
孩子:我只能里她远点。
家长: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你为什么不试试呢?
难点:控制住你的情绪和替人解决问题的惯性,相信孩子,他们具备着解决问题的潜力。看起来很简单不是 吗?
真实例子:北京有个平时学习挺好的小孩和一个调皮的小孩一起干了点调皮的事情,最后被老师骂了一顿,那个平时学习挺好的小孩就跳楼了。这就是典型的只关注学习能力,而缺乏社会能力
把那些字词写下来贴在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