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经典常谈》|序
作品写于1942年,作者朱自清,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足以证明它在文化长廊中的地位。
我竟然现在才知道进而才拜读到这部作品,太不应该了。读这本书的起因还是因为这部书被选入了八年级语文教材,替换了原有的《傅雷家书》,实际的情形是,作为教师的自己,是不得不要读懂这部作品,仅此而已,有些羞愧。
我希望在新的书海航行中,能一如既往地开启我的读书快乐之旅,不要因为要详细解读作品而有天然的压力,更不要有莫名的烦躁与不安。
书一共分为十三篇,前面九篇分别论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后面的四篇分别从类别展开,诸子百家、辞赋、诗和文。
“序”开宗明义地表明了写此文的目的与意义所在:让人对经典见识一番。对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
作者在“序”中讲明了原因:新式教育实施后,渐渐废止了古代崇尚的读经现象。可是初中与高中课程标准都提倡经典训练,教材也选录了不少经典,且扩大了范围。
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经典缺乏整理。一般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之前曾经流行的给经典作“注”的书如今不合时宜,
理想的经典读本应该是怎样的标准呢?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
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作者称只能让读者对经典感兴趣,虽然一时不能亲近经典,本书也意在引导人们对经书的兴趣。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说得多好,希望读者把本书当作一只能远航到经典里去的船,以此书为引子,遨游到经典阅读的海洋中去,从此能喜欢上国学经典,作者便是欣慰的,并认为自己在经典训练中尽了一份做尖兵的责任。
从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对经典训练的重视,想力所能及地为经典训练尽一份责任,诚心可鉴。
但他又特别强调,不要以为读了本书,就片面地以为自己接触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辜负了编撰者之良苦用心。
在序中还特别申明,此书并非“国学概论”一样的书,读完不要自我满足。
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
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私以为这句话的份量很重,意思作者只是编撰而已,没有在书中添加自己的创见。没有过多的解读经典,保持经典原有的模样,这就很令人敬佩了,一个博学多识的编撰者,忠实地做好编撰工作,呈现经典原有的样子,而不对经典进行品头论足,已是难能可贵了。
因为每个人的解读并不相同,经典的作品尤其如此,作者想让读者自己揣摩,自己品味,从而通过此书爱上经典阅读,可谓用心良苦,对中学生而言更是大有毗益的。
这本书的定位是一本通往经典的入门之作,既然如此,朱先生希望读者亲自推开经典的大门,探寻经典的奥秘,懂得取舍,从博大精深中慢慢感悟中华文化,滋养身心,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