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充足的学习后劲从哪里来的——朝着遥远的光亮自由生长
那天,我看到一份资料,谈到上海交大少年班曾经因为生源水平连续几年严重下滑被迫停招,以后也没有再招的事。里面有个例子:有一位来自常州商人家庭的独子,初中时,他父亲给他请了一对一家教,短时间内吞下了高中阶段的所有课程,终于因超前学习进入了少年班。进入大学后,他很难跟上少年班的节奏,听不懂大班课!最后因为太多成绩不及格,无奈转入常州当地的一所普通大学。资料中介绍,当时,这样的情况并非特例,不少地方针对上海交大少年班的考试举行一些应试培训,学生也能通过交大的考试和面试。但入学后学校发现,这些学生并没有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聪明才智和求学热情,后劲很不足。于是,校领导征求多方意见,还考虑到教师配备跟不上,决定停招少年班。
我想,上海交大停招少年班是果决的,更是明智的。可是,几年之后,类似的事情在北京演绎得如火如荼,而且从大学转到中学。几年前就被很多家长追捧的所谓“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简称“早培班”),就是个典型例子。
我们邻居中就有一个男孩被选进北京某附中早培班。这是个男孩,性格乖巧内向,三岁学英语,四岁学钢琴,五岁学奥数。他的奥数先是在家由爸爸教,后到各种奥数培训班学习,又到据说是专门为早培班培训奥数的所谓特训队学习,终于在四年级被成功选进早培班。到现在为止,最早进入早培班的孩子还没有毕业,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如何,但我可以断定,那些经过特殊培训进入早培班的孩子本身不一定是天才,将来也未必出类拔萃,更未必有学习后劲。原因在于,他们中的很多孩子从小是被动的,被父母操控着、拉扯着,混混沌沌地往前走。父母唯恐孩子落后,唯恐输在起跑线上,小孩小小年纪就赶场一样,从一个课外班赶到另一个课外班,正像文章《疯狂的黄庄》所描绘的,每个周六周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半,孩子们除了睡觉和吃饭,所有时间都放在各种课外补习班里。培训机构仿佛是一个个优等生加工厂,它们通过标准化的教学产品,源源不断地批量输出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些终日被精心设计和锻造的孩子,虽然每天分秒必争,可基本丧失了自我的时间管理和规划,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思考能力。因为自己没有独处的时间,无法完成知识的发酵和沉淀,没时间独立思考,失去个性,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喜欢什么。这是最可怕的!
邻居孩子的妈妈说,早培班里的一些孩子,一旦拥有了自由,被老师解放出来以后,他们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或者能干什么,在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里玩手机游戏。手游不是不能玩,被动地玩是非常可怕的!
经过层层选拔的孩子尚且这样,智力寻常的孩子就可想而知了。对这部分孩子来说,当他们在超前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即便付出了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也换不回竞争优势的时候,学习成为了他们挫败的来源,他们后续的学习动力从何而来?正如我接触到许多被迫早早学习奥数的孩子,他们本来对课内数学学得会,也有兴趣,被课外班奥数苦虐一阵后,对课内正规的数学课也失去兴趣了。
我们可以考虑,即便孩子的智力优于常人,学有余力,赶超进度的学习是否真的有必要也待商议。正如作家郝景芳所说:“有才能的孩子,原本应该在人生的深度和厚度上超越同龄人,但如果仅仅为了追赶进度,反而匆匆滑过人生,实在很可惜。”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潜移默化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深度思考过这个问题,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的孩子缺乏自由!而很多家长忽略这个问题。自由是产生灵感、激情和智慧的土壤!一个儿童,一个人,有了一片自由的天空,被宽容对待,被合理要求,被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有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沉淀、探究、深挖,进而兴趣勃发,后劲无穷。而我们的很多教育者,认知不到孩子的成长规律,总是吝啬给予孩子自由,喜欢干涉和操控。这就好比一棵健康的好幼苗,它出土不久,刚刚得到阳光雨露,可是,你今天摇它一下,明天拔它一下,它一刻也得不到安宁,没法稳定下来,没有喘息机会,它的成长的力量从那儿积累?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后劲在哪里?
孩子的超前学习和兴趣发展都应该是由他们自己来完成,强迫他们不但不能取得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要想真正让孩子通过学习收获更多,通过努力挣得更好的前途,我们应该用心观察和了解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提供适合他们的多种机会。
总有人说钱小雅和钱小能很少上课外辅导班,在小学中低年级时成绩并不凸显,可越来越好,学习后劲十足,纳闷我们养育孩子是不是有什么诀窍。我想,如果有诀窍的话,就是我这位妈妈可以沉得住气,从不羡慕别人家那些抢跑的熠熠生辉的孩子,不屑于跟任何人竞争。放开他们的手脚,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把自由和主动权交给他们了,他们长到什么年龄,就干那个年龄能干的事。帮他们选择氛围宽松自由的幼儿园,让他们自己挑选玩具,风和日丽的天气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带着他们在原野上奔跑……
无论他们玩什么游戏,玩多久,从不干预他们,只做他们的小帮手、小跟班。虽然长年累月地为他们攒好书,但阅读上任凭他们自己的兴趣,只是把希望他们读的书放在他们看得见的地方,或者热情洋溢地介绍给他们。就连兴趣班和课外辅导班也是征求他们的意见,喜欢就学,不喜欢可以不学,但如果是妈妈认为极为重要地习惯,还是千方百计、循循善诱地敦促他们坚持不懈,譬如阅读习惯,体育运动,欣赏大自然和聆听音乐。
他们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家长从没有给他们买过课外练习,从没有给过额外作业,如果非要说额外负担的话,就是鼓励他们出去玩,出去运动。
应该是家里自由、轻松、安宁的氛围适合孩子成长,稳定的后方让他们心无旁骛,所以两个孩子面对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都无所畏惧,总能够想方设法地克服。钱小雅遇到小升初择校的问题时需要奥数成绩,她也并不喜欢奥数,却可以满怀信心地去学好它。她初二时遇到几何问题,高二时成绩滑坡,都是自己调动全部身心力量克服的。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她的成绩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好,呈现出强劲的力量。
钱小能也是类似的,他好像什么时候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他不像姐姐那样默默去做,他要气势磅礴地说出来。他小学就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妈妈你放心,我的事我会安排好的,你不要操心。他一段时间沉迷于某个作家的书,一段时间琢磨游戏,一段时间研究名牌运动鞋,一段时间沉迷于足球,无论干什么,都能沉进去,挖掘到较深的地方,不断有自己的想法,跟爸爸妈妈和姐姐分享这个过程的体会,当战胜一个困难或者过了一个瓶颈期时他欢呼雀跃,我们都跟着他欢呼雀跃。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获得自由,在自由的状态里看见一片遥远地光,然后,带着兴奋和激情,孜孜不倦、后劲十足地朝着那个亮光靠近。稍稍注意一下,自由自在的小能和小雅从小都非常喜欢和善于独处,可以长时间地打球,踢球,看书,看剧,写作业,玩乐高。他们注意力向内,而且集中,能仔细地感受自己,观察自己,反思自己,一旦喜欢一个事,可以调动全身心的热情,持久专注地把那件事做足做透。我认为,这种持久地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就是一种内驱力,就是一个人的发展后劲,应该是特别宝贵的。
有心理学者说:婴幼儿时期,被父母及时满足,是一个人的主要诉求。到了儿童时期,主要诉求变成了自由探索,不被评判和打扰。可是,咱们的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喜欢的就是打扰和塑造孩子。
现在,有很多小学已经觉悟了,给孩子的课程少、作业少、补习少,甚至考试也少,是为了让孩子在童年阶段,避开过度竞争,不做无谓的比较,不透支学习热情,最大程度的释放潜能,攒足成长后劲。
想想吧,没有辽阔的天空和有力的双足,孩子永远也无法尽情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