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三个方面,试图把人们的自我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关于过去。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待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和羽君在一起的十几年时光留下的是许多美好的记忆,带着无数个美好的过往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满心欢喜的为自己跳一曲奇迹之舞。不管未来有没有你,我都能喜乐安康。
关于人际关系。我们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们的自卑和优越感。阿德勒眼中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如果羽君能理解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这么纠结和痛苦了。如果我能理解这样的话,我就不会这么折腾了。貌似找到了一个可以解释自己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的理论依据了,那就让一切释然吧。我承认还爱着羽君,但已经与你再无干系。你过你的日子,我过我的日子,我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也是。
关于未来。我一直告诉你,我的余生是与你共度的。可我总忘了当下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当你无法马上决定回来和我一起的时候,我已经不记得我未来的日子里还有你。我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我已经不喜欢现在的生活、现在的你。暂时告别,也是注定的结局。
我的“不够好”种子主导着我的人生:我的出身不够高贵、我的样貌不够漂亮、我的身材不够高挑、我的学历只有大专、我的金钱不够富有、我的儿子不够优秀、我的先生不够上进、我的工作不够突出……所以,我的婚姻两度失败,健康也亮起了红灯,一路上,总是跌跌撞撞,无法过上如意的人生。从阿德勒心理学角度分析,是我的“自卑”情结影响了我的人生。我一直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或者可以说我一直与现实抗争,总认为当下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试图不断地去改变着自己的生命轨迹,总以为自己多做些什么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小时候,我拼命地读书改变农村女娃长大了做家庭主妇的命运,我成功了。长大了有了家庭后,我发现我的前夫并不能给我带来幸福的生活,于是我离开了他。后来,我遇上了第二任先生。他依然无法给到我想要的幸福,虽然,他已经给出了他的所有,可我无法满足,我总是不断折腾,在他的日子找存在感、耍性子,希望通过折腾把他变成我想要的那个人,最后终于把他折腾走了。一路走来,我拼尽全力想改变身边的一切,但最后,我并没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阿德勒说,你不能改变什么,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那么,从今天开始,我要改变自己。
首先,我要接纳自己。甘于做一个平凡的人,接受我是一个不完美的,我的一切都很好。生活所有的经历都是为更好的体验,没有对错,没有评判。
我值得拥有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我将努力创造我的人生新传奇。把一切交给大我吧,我相信灵魂的指引。
你看到的世界是经过主观认知后的世界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如何看待”这一主观就是全部,并且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故,我们不要评判他人,你看到眼前这个人的所做所作,但你并不了解他的世界里曾经发生了什么。当下,我的世界呈现出复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我发生了变化,我的世界将会恢复其简单姿态。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1.决定论(因果论)&目的论
因果论:心理创伤学说
目的论:否认心理创伤。
(1)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2)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幸福或者不幸。
我一直折腾自己,折腾羽君,不断地在他的世界里寻找“存在感”,目的就是期望得到他更多的关注。当我们的关系结束,我也趋于平静,开始新的生活。每天运动、听书、看书、写作、参加沙龙,并慢慢地开始关注身边人事物,保持与这个世界除羽君之外的其他人的连结。
前些日子的我与今天的我不一样了,可见,我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童年经历的影响,而是我为了得到羽君那父兄般的疼爱,才做出了那样的行为,典型的目的论行为。
2.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关键看你愿意不愿意。
为了大发雷霆制造怒气。感情不过一种工具而已,是一种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如何诠释”才是最重要的。
3.现在的你无法体会到幸福,是因为你不爱自己。如果不能感到幸福,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下去”。改变自己,悦纳自己。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而不是关注被给予了什么(感恩已有)。
4.你的“不幸”,皆是你自己的“选择”
关于“善”的解释:善并不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