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什么比赵老板的315生意更重要的吗?
好久不见。转眼两个多月没更了,因为在写与工人出版社签约的《末端爆发——中国大机会与商业基础设施2.0》这本书,同时它也是《商业向心力》的实践版,年内会有三本我的书面市,有点小期待……书总算写完了,所以今天有心情陪大家“吃瓜”。
可今天的瓜吃的却是如鲠在喉。
我大概能够体会一个小姑娘深夜12点写公众号文章捍卫自身员工权益的复杂心情,只是她应该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会成为今年315最劲爆的10万+,而且直接把315的灭火队长扔到了熊熊燃烧的火堆里,我想所谓的“狼狈”也不过于此。
转发这篇《蓝色光标,所谓亚洲最大公关公司,如此坑害老员工,良心真的不会痛吗?》文章的吃瓜群众,很多都是想看看中国最大的公关公司是怎么做危机公关的。结果是,这篇一早就被疯狂转发的文章,其“危机公关”直到晚间才姗姗来迟,而且颇为令人失望。
赵老板在公司邮件中说,这名韩姓员工屡遭客户投诉,不思进取,在不到一个月之内有超过10次以上的迟到早退乃至旷工记录。但是按照被辞退的韩姓员工的说法,她在蓝标已经工作了713天,大学毕业至今2年多的时间都在蓝标工作。不知道一个屡遭客户投诉、不思进取的员工在第713天才被辞退的背后,还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谁对谁错本与我们无干。但任何一件小的事情,只有放到更宏大的背景下来思考就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理应是一次引起中国公关行业集体反思的事件,而不应该当一颗鸟屎掉落激起了水面涟漪一样看待,这是我来“吃瓜”的意义。
中国公关行业整体的口碑不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公关人甚至被认为是操纵舆论的人、搞商业攻讦的人、颠倒黑白的人、暗箱操作的人……几乎很少人认为公关人是像广告人一样正当的职业,为什么?公关为什么就不能活在“阳光”下,像记者一样被人仰慕呢?
原因无非是很多从事公关的人不诚实,不正直,心中没有爱。凭良心说,一个小姑娘713个日日夜夜的工作真的有赵老板说的那么不堪吗?最起码“不思进取”的评价与10万+的文笔就不符,小姑娘的文章条理清晰,有礼有节,除了标题不妥和有部分个人揣测的信息,这是一篇可以打90分的新媒体“公关稿”,她在这个行业里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在没有更多信源佐证的情况下,我显然不能同意赵老板“不思进取”的定论。
这次危机公关,本该是中国公关行业的带头人给公关行业正名,传递诚实、正直和爱等正能量的机会,却变成了一个生意人危机公关的例行公事。难怪中国企业每年做了那么多公关,几乎没有几个是可以真正打动人心的。
比如,中国企业的妇女节公关几乎全是“铜臭味”,在这样一个本该向女性表达爱和感恩的节日里,公众看到的却是清一色的鼓励(为)女性买买买的公关炒作,看看美国同行在做什么,去年妇女节华尔街“无畏女孩”的公关案例中,华尔街入口处树起了一座“无畏的女孩”雕像,一个小女孩双手叉腰,目光坚定地直视华尔街著名的“冲锋的公牛”雕像,似乎是在挑战这个一向由男人主宰的世界,这是华尔街的一家从事金融的公司呼吁金融领域给予女性更多工作机会和薪酬等权益的公关。
今年刚刚过去的妇女节,美国麦当劳做了一件什么事呢?美国加州麦当劳门店的“金拱门”标志倒立变成了“W”,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庆祝妇女节,感谢女性做出的贡献,麦当劳社交媒体账号也以同样的方式表达节日的温情。
我发现,这些充满爱的经典公关案例是不能引起国内的同行们广泛讨论和反思的,相反,能够引起广泛讨论的永远是杜蕾斯低级趣味的黄段子和一些营销号的恶趣味,神他喵烦。
我在即将出版的《金牌公关人》一书中,有一个章节叫“记者的职业素养同样适用于你”,我不确定“爱”是不是记者的一个职业素养,但我接触的很多记者都是很有爱心的人,所以公关人没有理由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关人。
诚实,正直,有爱——它们是公众不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公关的前提,在这里,我把《无公关,不品牌》一书最后一章《致公关人:不负时代所托——守门人,新闻伦理与人文关怀》摘录在这里,希望大家在追求“阳光公关”的路上共勉:
在本书的最后一节,我想抛开公关实战技巧,敞开心扉和诸位谈谈作为公关人的一点“小情怀”,希望有更多的公关人能够和我一起,在公关的职业生涯中担当起“守门人”、“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的责任。
现代传播学奠基人卢因(Lewin)在1947年提出了“守门人”理论,指出“守门人”对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及在传播渠道中流通而作出决断。
毋庸讳言,每天有大量新闻是公关人一手炮制。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新闻主编是“把关人”,他们基于自身的职业素养会对公关公司提供的新闻线索和信息进行把关,使最终呈现的新闻报道确保真实、中立和客观。但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媒体,很多自媒体不会对信息进行审慎的求证,而且他们的价值观也参差不齐,这造成新闻传播“把关人”角色缺位。
换句话说,新媒体时代的某些新闻生产和传播完整链条中,公关人有可能是第一道也是唯一一道的“把关人”。严格来讲,这种情况下,公关公司或企业的新闻稿应该在政府部门备案,严格接受“把关”才可对外发布,以确保这些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中立性与客观性,以及对公众没有误导,但政府没有这样做。
我的意思是,公关人,尤其作为一个称职的公关人,在新媒体时代有必要做好新闻传播的“守门人”,这也许是时代对公关工作的一次托付吧,我们最好不要辜负这份托付。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新媒体时代公关人的新闻伦理。
新闻和人一样,是讲伦理的,人的伦理过去是三纲五常,现在是诸如诚信、正直等为人品质,而新闻的伦理则是真实、独立、中立和客观。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在1911年亲手制定出《报人守则》,此后的各种新闻伦理著作基本没有脱离其框架,这说明大家对新闻伦理的共识较为一致。
新闻有两大要素,一是新闻事实本身,二是新闻的立场,抑或者说是新闻人的观点。每一个人报道新闻都会带着自己的立场,不同的人写同一篇新闻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好恶和观点输出,所以,一般而言新闻作者往往便是新闻伦理本身。
我想说的是,公关人作为企业新闻的操刀者,他们与新闻伦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新闻是否忠于事实,是否无愧于心,这将最终影响呈现在公众眼中的新闻是否符合新闻伦理,以及是否对公众是建设性的和负责任的。这可能是时代对公关人品格的一次考验吧,我们最好不要荼毒这一考验。
我想说的第三点是新媒体时代公关人的人文关怀。
新闻工作的人文关怀是什么呢?我认为概括起来就两点,一是对人生命的敬畏,二是对人尊严的尊重。
曾经有一篇报道,讲述的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轻生者的新闻故事,该新闻报道不仅详细的描述了这位轻生者烧炭自杀的所有细节和经过,更挖掘出轻生背后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甚至还包括了网上的一些“人肉”信息。
从新闻伦理的角度来讲,这篇新闻有错吗,它所报道的都是真实的、独立的、中立的和客观的,但是作者完全没有想到,这篇新闻之后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烧炭自杀的个案和更多的烧炭自杀新闻报道。
这或许是因为人们的模仿心理,或者因为是一种暗示效应吧,人们会本能的对身边的事有一种模仿的冲动,比如当你看到有人抽烟,你会不由自主的也想抽一支,所以媒体对于诸如自杀、杀人狂等等的新闻报道要尤其谨慎。可以说,详细的报道自杀或杀人是不符合人文关怀的,这是忘记了对生命的敬畏。
我的意思是说,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媒体,但不是每一个媒体人都懂得人文关怀,甚至一些媒体会肆意窥探和曝光人们的隐私,大肆渲染和传播暴力和流血事件,他们还自以为这是一种正义的伸张和真相的还原。
我想说的是,伸张正义和还原真相的事情最好交给公安机关和法律,公关人应该更加关注的是新媒体时代的“人文关怀”,你策划和报道的新闻要遵循“人的生命至上,人的尊严至上”的原则。比如,你的新闻的某一个镜头让一位贫寒的母亲失去了尊严,你过于断章取义的报道让一位长者陷入了道德审判,这都是有违人文关怀的。
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我们的新闻报道应遵循朴素的人文关怀,这或许是新媒体时代对公关人职守的一份期待吧,我们最好不要亵渎这份期待。
我特别注意到了赵老板邮件和小姑娘文章的一个反差:
赵老板邮件的最后,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意,“315,一个特殊的日子,在本该为客户忙碌的时刻却受到了小小的打扰……这点事情,让它随风飘走吧,不必介怀”。
而这位小姑娘在被删除的那篇10万+文章的开头说,她是爱蓝标的。
我很欣赏她的这种被伤害了还坚持去爱的大度,我觉得,她比赵老板更适合做公关。姑娘,你的路还长,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盖棺定论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终将对你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