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红林】||我的课堂(2)
《地球的公转》思路梳理
《地球的公转》相比自转来说,难度多了两个++,用时两课时完成。
总体上某些环节的教学总是有不顺畅之感,再次梳理写出来,希望能够有所突破,更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指导和建议。
教学依然由公转定义开始。我们都知道: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绕着太阳“跑”的这种运动,就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旋转中心是太阳,运动轨迹是一定的,即地球公转轨道。
依然是学习自转时的“地球仪”,标画出赤道和南北回归线来演示地球的公转。此时再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太阳显然不合适,于是由前面的一位学生贡献出凳子,放在讲桌上,凳子上放上粉笔盒做为太阳。我手持地球仪,边让它自转,边沿凳子面儿的边缘公转,学生负责观察。观察的目标有三:一是地球公转的方向,二是地球公转时的形态,三是地球公转到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在地球的什么部位。
通过几遍演示,首先得出地球公转方向,然后是公转的重要特征和太阳直射点随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而不同的结论。然后假设地轴垂直,再次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提出问题:地轴朝一个方向倾斜和地轴垂直,对我们的生活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从而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四季变化。四季在一年内循环一次,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
学生七年级的时候已经上了一年的早操,起床时间一直是一样的。询问学生整个七年级早上起床时天色的变化,引出一年之中昼夜长短有变化,并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然后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二分二至日光照示意”图,并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当地昼夜长短状况、不同半球(纬度)昼夜长短状况,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各时间段内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半球位置、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等问题。具体采取的举例教学法,即先引导学生读“地球公转示意”图,找到春分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结合“二分二至日光照示意”图,分析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当地昼夜长短状况(此处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技巧),然后同样的方法得出夏至日况,再引导学生思考从春分到夏至昼夜长短怎样变化、太阳直射点怎样移动等问题。接下来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剩下的部分。在提问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要向学生强调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产生的。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创设具体的情境,提出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让学生去利用学习到的知识思考解决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的。
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观察过少,常见现象很少有同学注意到;即使个别人注意到了,也是熟视无睹,没有想过刨根问底弄个明白。所以这一方面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其地理视角和地理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