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

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完全可以这样读!

2019-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森林小陬

上学时的必读经典《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究竟是怎样的三部书?

贯穿始终的恐怕就是书中那股异常强烈的生命力了。

在那个穷苦的时代,俄罗斯人民普遍过着物质匮乏、道德放纵得令人发指的荒谬生活,暴行和悲苦好像永远没有下限。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过,高尔基也写过,读到高尔基,才发现陀氏笔中注入了更多的文艺情怀——陀氏的意识流使那些丑恶悲惨的现实也罩上了一股梦幻色彩,这多少缓解了现实直接带给人的悲愤。

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完全可以这样读!

而高尔基的描写则更为具体、赤裸、热烈和鲜明。

在这自传体的三部曲里可以看到,作者小小年纪就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把生活里的一切肮脏、困苦、屈辱连同更高层面的理解和悲悯一起看在眼里。

许多对残酷现实的具体描写,让人好奇作者究竟是怎么能忍受的。

看到作者对大自然由衷的赞美和他对外祖母(甚至某些方面有可取之处的外祖父)的详细回忆,大概明白了他内心的支撑。从小漂零的身世、外祖母给他的道德启蒙和文学启蒙、敏锐的观察力、因早熟而生的智慧、对大人行为的距离感引发的思索、理智而深藏不露的信仰,都是他之所以生命力顽强、灵魂炽热而宽宏的来源。

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完全可以这样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一本书里劝告道:“要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我曾经为这话困惑许久,后来发现,这话不过也是特定情境下一时无奈的呐喊。爱生活与爱生活的意义,这两者是不可分的,也许相互影响的。高尔基始终保持一种“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的高处视角,其实是“爱意义甚于爱生活”的:对人间悲苦进行沉重细腻的思索,在混乱中真诚热烈地注视一切,把它们铭记在心并加以反刍。

只要坚持不轻易下定论,在投入生活急流的同时保持旁观者心态,尊重每一份悲苦背后的细节,就不会被悲苦打败,就能超越悲苦。

难以相信暴行和苦难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没有下限,远超和平年代人们的想象,而“生命力”在悲苦中变成两个极端——一种形同行尸走肉,道德沦丧自我唾弃;一种生命力顽强热烈,接受外界的狂乱并反思一切。

书中有个细节发人深省:作者的母亲因病早逝,生下的两个小弟弟也出生没多久就夭折,最小的那个是畸形儿,食不果腹,肮脏地躺着,几乎没有理智也没有情感,像牲口一样粗糙地活着然后某天突然死了。他外祖父不愿费钱埋葬他,只说了一句怜悯的话:“他生下来,就这么度过了一生,什么也不如……”还有很多其他的俄罗斯生命也是这样什么都不如地度过了一生,连基本的人道权利都没有享受到,生之无味是极其荒谬的。

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完全可以这样读!

然而笼罩全书的悲苦基调却被作者轻微掩饰了,我想这掩饰的动机就源于他骨子里磨灭不掉的热情,以及游刃有余的展现悲苦的方式。作者的文笔是轻快简洁的,故事性好,亲和力强,在很多恰到好处的地方采取漫画式描写,相当传神地展现了人物风采。书中有对俄罗斯生活的较为完整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外貌的形容也犀利有趣(比如说人们就像不同的鸟兽),从没有重复的。

种种精髓在这本书的过程中,结尾反倒不必强烈。正如人的一生在如风逝去之前,总要像流水一般不紧不慢地行来,把中途的一切汇聚、吸收、净化、内纳,生命的细味尽在不断皱起的粼粼波光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