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读书历史有意思

明明只是一个铃医,却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医学名著

2019-03-31  本文已影响3人  刘小姐的故事屋

“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郭沫若

1

不久前,电视剧《老中医》在央视热播。

这部电视剧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同时,也让中医这门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博大精深的学问,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今天,我想给大家聊的就是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公元1518年,也就是明武宗正德十年,在湖北省蕲州东门外瓦硝坝的一个铃医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李时珍。

没错,李时珍的父亲就是一个铃医。

看过《老中医》的观众一定记得高小朴从小就十分喜欢中医,专门来到上海拜师学艺,可是由于他的父亲是一个铃医,所以拜师途中四处碰壁。

电视剧《老中医》片段

铃医其实就是乡村医生,平日手摇串铃,走街串巷为人们治病。

在古代,铃医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医卜星象,说白了和算卦的是一行,所以又被称为贱业,经常被人看不起。所以,李时珍的父亲希望李时珍能考科举,获得功名,光耀门楣。

1531年,14岁的李时珍考取了秀才,算是迈出了科举的第一步。

在此后的十年里,李时珍三次参加乡试,均不中。

23岁那年,经历了3次落榜打击的李时珍终于说服了父亲,从此告别八股文,跟随父亲潜心学医。

“益刻表读书,十年不出户,上字坟典,下及子史百家,无不给洽。”

——《光绪蕲州志》

2

作为一名铃医,李时珍和他的父亲一样,长期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有时还为穷苦的病人免费诊病。

渐渐地,李时珍发现,许多前人所著的医术,由于长期未经修订,出现了不少错误,这些错误严重起来甚至会引起医疗事故。

面对本草学长期停滞的现状,李时珍决定重新编写一部新的本草学专著,这部书就是《本草纲目》。

那一年,李时珍33岁。

李时珍插画

在古代,编写一部医书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困难。

为了获取第一手的资料,李时珍和徒弟一起,数次远离家乡,外出寻访采药。20多年里,他的足迹遍布湖广,江西,安徽,江苏等地,

每当看到植物草药,他就立刻采集起来,晚上回家就将之画下来,尽量画到与草药一模一样。

医者,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所以药量必须精准,为此,李时珍亲自考察草药的药性,详细的记录下来。

在找寻草药的同时,李时珍还向当地的铃医和老百姓请教,收集药方,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访问记录。

“岁历三十,书采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四库全书》

本草纲目

3

1578年的一个夜晚,疲惫的李时珍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他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心情一片大好,27年过去了,他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激动之下,竟老泪纵横。

经过短暂的休整,李时珍决定对《本草纲目》的初稿进行修、加工、润色,“这里写错了,改改,咦,这里还不够严谨,重写一遍,”如此又经过了十多年,《本草纲目》终于定稿。

书稿已成,还缺一个序。

李时珍想到了王世贞。

王世贞画像

作为当时最著名的学者,王世贞在文坛的影响力极大,并且为人刚正不阿,从不对人妄加赞赏。

李时珍本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书稿交给了王世贞,没想到的是,王世贞仅仅读了几页,就对《本草纲目》推崇备至,立刻答应了下来。

“博而不凡,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

——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

4

1588年,《本草纲目》终于定稿,这时,只需要再等上8年,就可以与百姓见面。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已经定稿,为什么还要等上8年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时珍没钱了。

《本草中国》剧照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出版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明朝出书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只需先去衙门备案,再将书稿送到州府的文馆审核即可,两项前期工作都完成后,就可以印刻了。

在李时珍那个年代,刻书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官刻,家刻和坊刻。

官刻一般是由政府出资,多是一些中央颁布的法律法规,比如《大明会典》,《问刑案例》等。

官刻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由地方官员发起,同时联合儒学名士共同参与编写的书籍,一般用于文化传播或发扬地方文化特色之用,比如《太平经国之书》,《楚辞集注》等。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显然不属于政府出资印刻的一类,所以想要将书稿出版,就只能自己出钱了。

李时珍采药图

作为一部图文并茂的巨著,印刻起来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李时珍世代铃医,收入本就不高,加上多年自费外出寻找草药标本和药方,花费了不少钱,哪还有多余的钱用来出书呢?

那一年,李时珍71岁了,已步入人生晚年的他的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本草纲目》尽快出版,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李时珍一边凑钱,一边不停寻访刻书家,希望能得到帮助。

终于,1590年,也就是万历十八年,李时珍遇上了南京刻书家胡承龙,在他的支持下,《本草纲目》正式开始印刻,

6年后,也就是1596年,《本草纲目》初刻本印刻完成,此时距李时珍病逝已过去了3年。

电影《李时珍》剧照

5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近200万字,共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万多个,附图1109幅,这部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一,总结并继承了我国草药学的丰富知识。

中国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上记载了本草365种,之后又经过友陶弘景、陈藏器、唐慎微、忽思慧不停地补充,发展到了1558种,在此基础上,李时珍又新增了374种,其中草部86种,谷部15种,菜部16种,果部33种,木部21部,极大地扩大了当时人们对植物种类的认识。

“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

——《明史》

《神农本草经》

第二,对我国的本草分类体系作出了重大创新。

在李时珍之前,中国的本草分类沿用的还是《神农本草经》的分类之法,也就是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上品是祛老延年作用的药物,中品是补虚强身作用,有治病愈疾作用的药物则为下品。

由于《神农本草经》上只记载了365种草药,所以三品分类法还算是适用。

然而,在《本草纲目》里,植物草药已经达到了近1900种,三品分类法显然已经不适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李时珍大胆的废除了沿用了两千年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新的分类法——纲目属种分类法。

纲目属种分类法就是按照药物的自然特性,将药物分为十六部,十六部之下又按照药物的自然形态,划分了六十类,比如禽部就被李时珍分为水、原、林、山禽等四类。

神农尝百草

第三,极大地推进了药学的发展。

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发扬并传承了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对于自己拿不准的草药,他都采取先观察后试验的方法,为的就是得到准确的药性。

比如异常美丽却有毒的曼陀罗花。

曼陀罗

作为金庸笔下最多的花,曼陀罗花如今已无人不知,但在古代,人们只知道有一种花少量服用具有麻醉功能,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图谱,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种花具体什么形态。

为了找到这种花,李时珍辗转来到武当山,寻访当地药农后得知,当地确实有一种花具有麻醉的功效,可以给病人减轻痛苦,但由于这种含有剧毒,不可过量服用,为了准确的确定计量,李时珍亲自试验,他还给这种花起了一个名字——曼陀罗。

“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许昏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本草纲目》

说到这,我们似乎已经看出了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厉害之处,尤其是它“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具有初步的进化论思想的分类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药物学的发展。

尽管因为封建社会的局限,这本书在内容上还有许多不甚科学之处,比如把人的粪便埋几天,就可以治病等,但李时珍仍然当得起“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这样超高的评价,而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也永久的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骄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