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象山景区观两江四湖

2020-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浪花点点波

象山又称象鼻山,位于桂林桃花江注入漓江处。象鼻山早在唐代已经是游览胜地,拥有近千年的开发游览历史。

1986年成立象山公园管理处,2001年象山与伏波山叠彩山合并称为象山景区管理处,2007年与滨江景区分制后沿用象山景区管理处。2014年,两江四湖景区和象山景区 在上级公司--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和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指导下,开始着手进行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并决定将象山、叠彩山、伏波山和两江四湖,组成"两江四湖·象山景区",统一管理、规划及销售辖。以象鼻山为主体的山石洞穴、亭楼寺院、园林绿化园地,总面积2.99公顷。园门为水泥石米墙柱、硬脊斜山坡顶、绿琉璃瓦、仿古牌楼式建筑,上额题篆书"象山水月"。象山景区占地面积14.33公顷,水域面积9.4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92%以上,景区紧邻市中心最核心商业区,东邻漓江、七星景区,南邻穿山、塔山,西邻漓江大瀑布饭店杉湖,北邻伏波山叠彩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景区有景区内有四个出入口(大门、二号门、三号门、云峰寺门),以象鼻山为主体景观,景区目标是力致于成为集观光、体验、休闲、购物、民俗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国际精品旅游景区。

象山景点内的主体景观象鼻山因酷似一头大象而得名,象鼻山位于桂林市漓江桃花江的汇流处,因其独特的山形和悠久的历史于1995年被评为桂林市城徽标志。

因此,象山不仅是桂林的城徽、山水的代表,更成为了中国山水中人与自然合谐的标志符号。

景点特色:象鼻山景点因有一座酷似大象的象鼻山而得名,象鼻山位于桂象山景区 林市漓江桃花江的汇流处,以其独特的山形和悠久的历史成为桂林城徽标志。位于象鼻与象身之间的水月洞内留存摩崖石刻50余件,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镌刻洞中。水月洞与水中倒影宛如一轮明月,自古有象山水月的美誉,宋代蓟北处士有诗赞:"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2013年9月象山景区获央视新闻频道网络评选的"中国最美赏月地"称号。

山顶上建有明代的供奉普贤菩萨的普贤宝塔,大象托宝瓶寓意吉祥美好,它也成为了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在桂林战役的历史见证者。自宋代象鼻山山腹内成为驻藏中国米香型代表酒--桂林三花酒的天然酒窖,至今藏酒千吨。

花团锦簇、四季飘香的爱情岛位于景区北侧,占地面积15000㎡,濒临漓江,是观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观景点。岛上环境优美、植被茂盛。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人谈恋爱的最佳之处,故称之为爱情岛,"爱情岛"是桂林的母亲河"漓江"孕育的杰作,也是桂林人追求幸福培育爱情的摇篮,在这里,遥遥相对的"象山水月"为爱情作证,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象山景区成为了桂林山水婚典基地,爱情岛更是人们婚庆、摄影的外景之地。恋人们在象山水月的见证下,在此许下爱的誓言。走进神奇象山,为您打开传奇的吉祥之旅!

名称及传说: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漓江桃花江(旧称阳江)汇流处,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饱饮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处正好有一个对穿的岩洞,叫"象眼岩"。山呈东北走向,长约180米,宽约100米,相对高度50米,海拔约200米。

象鼻山因在漓江之滨,原名"漓山"。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唐代诗人、桂管观察使元晦以"漓山"之名与陕西临潼的"骊山"音同,为避其误会,又取风景宜人之意,更名"宜山"。后又将"宜山"写作"仪山",因古文"宜"与"仪"通,音也一样。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说,漓山"一名沉水山,以其在水中,遂名之。"沉水山之名在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之中很少见,估计是民间的俗称。 明朝孔镛也曾在广东、山西、贵州等地任职。他有一首著名的《象鼻山》诗,对象鼻山作了生动的描绘:

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

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

人们常常把象鼻山作为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已成为桂林城的象征与城徽。 象鼻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国内外盛名远扬,是游人到桂的必游之地。 关于这座象鼻山,在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相传,这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变化而成。它原是为天帝驮宝瓶的神象,给天帝当坐骑。有一年,神象随天帝外出征战,战况异常激烈,很多天兵天将都受了伤,神象也为了保护天帝而负伤累累。到最后,天帝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伤痕累累的神象在战斗中与天帝失散了,由于过度疲劳,病倒在了桂林。正当大象生命垂危的时候,一对名叫向公、向婆的桂林老人搭救了它。向公、向婆及附近善良的村民从漓江里的鲤鱼精那求来了它的胡须,制成充满精气的米粉,伴以清澈的漓江水来喂养宝象。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宝象慢慢恢复了健康。当时的桂林漓江,水中妖精经常兴风作浪,时有洪水暴发,弄得村民们的房子、农田被淹,苦不堪言。为了报答老人的救命之恩,神象多次下漓江,最终降服了一众水妖,平定了河面,又帮助农民们耕田劳作,疏通水道。在宝象的帮助下,桂林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幸福安定、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而神象也很喜欢跟桂林百姓在一起的日子,而决定不再返回天庭。

天帝感恩于神象的保护,一直在派遣各路仙人四处寻找神象的踪迹。一支天兵天将来到桂林发现了正在为农民们耕田劳作的神象,欣喜的同时也感到非常的惊讶。一个天将首领问:"神象,你常侍天帝左右,又保护天帝劳苦功高,为何还要在此帮当地百姓耕田治水,而不返回天庭接受封赏,过些轻松的日子呢?"神象回道:"我虽然是天庭的神象,但是同样也受恩于桂林的老百姓,是他们救了我,为我求来了恢复精气的食物,为我疗伤,让我得以康复。他们需要我,有我的守护,水妖们才不敢作乱,他们才能生活得更好。我对天帝已鞠躬尽瘁,现在天庭的战斗已经胜利结束了,天帝也已不再需要我来守护他了。你们回去吧。就说我神象此生决定待在桂林守护桂林的山水,跟百姓们在一起。"天兵天将见神象留意已决,也就都回去天庭向天帝报信去了。 天帝听说神象要留在桂林,感叹不舍之余,也感恩于神象对他的保护之功。于是天帝命普贤菩萨去往桂林,将天帝手中其中一个最厉害的法器九转镇妖塔赐予了神象,可镇一切邪魔妖道。而神象自此以后,也再也没有离开桂林,一直跟向公、向婆及桂林百姓生活在一起,为他们耕田治水,快活的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一座雄伟的象鼻山。远远望去,象鼻、象身处处分明。山上那座瓶形小塔,据说就是天帝赐予的九转镇妖塔。其实,这座古塔是明代建造的喇嘛型实心砖塔,因塔身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线刻的南无普贤菩萨像,所以叫"普贤塔",也叫"宝瓶塔",有镇水,保平安的意思。

鉴真大师与象鼻山:曾六次东渡日本讲经传法的鉴真大师与象鼻山颇有渊源。象鼻岩侧面的山壁上据说是鉴真大师的造像。鉴真(688-763年)原是唐代扬州大明寺的律学高僧,俗姓淳于,江苏扬州江阴县人,他14岁出家为沙弥。他应日本来我国留学僧人荣睿(ruì 音瑞)和普照的邀请,五次设法东渡日本讲经传播戒律佛法,他的前五次东渡均因人为破坏或恶劣天气而归于失败。当时他已年逾六旬,病魔缠身,视力衰退,然而壮心不已,于是他从福建绕广东到桂林,在象鼻山下现在的云峰寺住了一年多,岭南14州的南选使节,都督以下所有的州治官员与选举试学者数百人集中桂林,当时都得到鉴真大师的授戒。一年后,鉴真和尚在象鼻山登船南下,第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鉴真和尚在桂林这一年,成为桂林佛教史上一大盛事。

在中日两国佛教和文化交流史上,鉴真法师是个令人崇敬的人物。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以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事迹为题材,写出名著《天平之甍(méng 音盟)》,并拍成电影。1980年秋天,日本摄制组曾到桂林拍摄外景,将一千二百多年前鉴真桂林之行,搬上了银幕,让人们重温这段难忘的历史。

主要景点

1、水月洞

象鼻山的后山有一个高19米,宽3.3米,长13米,南北对穿半封闭形的通道。因在象鼻后侧故而得名象鼻岩

在象鼻岩的石壁上刻有历代诗人的诗作,其中便有唐代著名诗人韩愈为送好友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时所作的《送桂州严大夫》。 韩愈虽未到过桂林,却有咏桂林的诗,可见在唐代 ,桂林山水也已名闻遐迩,令人向往。 其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两句巧妙地将碧澄蜿蜒的漓江誉为仙女飘飘的裙罗带,将桂林的山比作女子头上的碧玉簪。这两句诗抓住了桂林山水形状之特征的,现已成为描写桂林山水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

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卷篷式的半圆大洞,每当月明之夜,与江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个大圆形,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故称"水月洞"。水月洞长17米,高约12米,宽达10米。唐代文学家元结在象鼻岩用篆书刻有"水月洞"三个字。水月洞的形成是大自然造就的,大约二亿年前,象鼻山露出地表,山体前段裂隙较多,在地下河水长期的冲刷侵蚀下,逐渐形成这个大溶洞。桂林虽然处处有山,山山有洞,但像水月洞这样有水穿行,可乘舟而过的石洞却不多。洞内面积虽不大却汇集了历代著名诗人的佳作,现存摩崖石刻50多件, 其中宋23件, 元代1件, 明代12件, 清代14件, 民国2件。内容有题诗、填词、题榜、铭文、传记、营缮纪事等,是广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月洞在古代还是桂林的一处老码头,据说,每到科考时节,各州县的考生都会汇集到桂林来赶考,人称"考相公"。当时的考生,有钱的骑马,没钱的走路,而更多的人选择坐船。所以每年8月科考时节,漓江上满眼皆是舟船。夜幕下,江面上,渔火点点,书声琅琅,一天,一位相公在水月洞内读书,一个船家出了一幅对联来考他:"象神望穿江底月",相公听后脱口而出:"鲤鱼惊破水中天",船家听后大喜,说相公此行一定高中,果然他便是当年桂林的头名状元--刘福姚(清代),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水月洞内留题了"读书处"三字榜书。

洞内最早的石刻是唐代元结的"水月洞"题字。最有趣的当数宋代张孝祥和范成大的题诗。水月洞岩壁上刻有张孝祥的[朝阳亭记]和[朝阳亭诗],1165年张孝祥到桂林任广西经略安抚使兼静江知府,[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在桂林任职两年,1167年他将离职而去,于是好友张维便在水月洞旁的风景亭内为他设宴饯行并为此亭命名,因新亭座落在象山的东面,每当旭日东升,正好沐浴在阳光之中,于是张孝祥就将此亭命名为"朝阳亭",将水月洞也改名为"朝阳洞",并为此写了《朝阳亭记》和两首诗题刻于水月洞的象鼻一侧。

6年后,范成大到桂林任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他特别注重景区的建设,他认为水月洞之名自古流传,而且在桂林的隐山早已有过朝阳洞和朝阳亭了,不应重复,他认为张孝祥这样随便改名,做法不妥,便将洞名又改回水月洞,并写了《复水月洞铭》题刻于洞中。从此水月洞之名一直保留至今。

除此之外,洞中最著名的诗是宋代蓟北处士的《和水月洞韵》,诗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这首诗将水月洞最美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明月当空的晚上,人们看到天上月,洞中月,水中月,相互辉映,让人有一种人行月里水如天的感受,这就是著名的象山水月。这首诗至今仍广为流传。

水月洞有石刻50多件,多数属于宋人题刻。说到宋代诗词,不得不提的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特别向往桂林山水,但却没有机会来,刻在水月洞内陆游的书札,共四幅,行文为飘逸而又雄劲的行草书,堪称桂林石刻中的精品。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浙江人,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虽未来过桂林,但却非常向往桂林山水,刻在水月洞崖壁上的诗和信札,是他写给在桂友人杜思恭的一封信和七首诗。但非常可惜,陆游的诗扎已模糊不清,现在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正对此类石刻进行抢救性的修复,所以我们也呼吁人们要保护文物。

象鼻的外岩崖上还刻有清代广西布政使黄国材的"放生池"大型榜书。他特别擅长大榜书,在桂林独秀峰的"南天一柱"摩崖石刻也是他的作品。

边上还有泰国华侨丁耀江老先生1984年题刻的"象山水月"四个大字。

在我们的左上方题刻的是清代桂林知府倪文蔚篆体的《皇清中兴圣德颂》碑,高257厘米,宽752厘米,是桂林2000多件石刻中最大的一幅,他站在清政府的立场抨击太平天国,说他们是"群盗"和"娼乱"。

公元1637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曾3次造访象山,为的就是能得到这些石刻的精美拓片。

2、普贤塔

普贤塔始建于明代,为喇嘛式实心砖塔,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塔高13.6米,因塔身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线刻的菩萨像,像的上端有"南无普贤菩萨"六子真书,因此得名为普贤塔。在全国专门供奉普贤菩萨的佛塔,除了四川的峨眉山外就是我们桂林的象鼻山了!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普是普遍之意,贤是妙善之意,普贤菩萨以贤德著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专司"理"德,他发愿十种:要为弘扬佛法而尽力,故名为"大行普贤"。关于普贤的身世《悲华经》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第八子与观音,大势至,文殊是亲兄弟。普贤学得于行,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所以普贤好象,坐骑便是六牙白象,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普贤塔建于象山之巅,极其形象的反映了佛教有关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整座塔的造型又像一支宝瓶又名宝瓶塔。而大象在亚洲许多国家都是吉祥的象征,大象驮宝瓶就象征和平、美好和幸福。

3、送子观音像

象鼻山南麓云峰寺后的崖壁上,有唐代"送子观音像"一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也是桂林唯一有彩色的摩崖造像。更准确地说,这叫"诃利谛母像"。主像为诃(hē 音呵)利谛母,身着华服,头戴天冠,双手抱一小孩放膝上,端坐于莲台上,身后有圆形火焰身光及头光。主像两侧,各立女侍一人,头梳发髻,着宽袖长袍宫装。龛外左右两侧站立两小孩,双手拱揖。

据说,古印度王舍城有位美丽的牧牛姑娘,能歌善舞。一次在庆祝独觉佛出世而举行盛大集会时,赴会的五百个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怀有孕,却偏偏要强迫她起舞。致使她的胎儿坠地而死,后来她又被丈夫遗弃。她满怀悲痛,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吃尽城中幼儿,遂自杀身亡。后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叉药神将婆乞多之女,名叫"诃利谛母"。她与魔鬼半子迦结婚,生了五百个儿子。诃利谛母原是个恶神--母夜叉,是五百鬼子之母,俗称"鬼子母"。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别人家的小孩,故又叫"暴恶母"。

此事惊动了释迦牟尼,为解救王舍城的无辜幼儿,决定以慈悲之心,教化鬼子母。释迦牟尼赶去劝她,但她根本听不进去,不愿改恶从善。释迦牟尼见劝化不成,心生一计,趁她外出去吃别人孩儿时,把她五百个儿子中最心爱的一个藏了起来。鬼子母回来后发现少了一个孩子,十分想念,整日痛心嚎泣。释迦牟尼乘机教育她说:"你要将心比心,你有五百个孩子,仅失去一个,就如此悲痛,你每天都去吃别人家的一个孩子,人家做父母的能受得了吗?"鬼子母如梦方醒,幡然悔悟,再也不吃别人家的小孩了。她从此改恶从善,还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都长大成人。她后来皈依佛门,并作了护法神。人们非常敬重她能痛改前非,给她营建送子殿作记念。中国民间因其是个多产母亲,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便常将她作为"送子娘娘"或"送子观音"来礼拜。

4、"西南保障"

【在象鼻山下山半山石刻下】巨型榜书"西南保障",为国民革命军十五军参谋长何宣于1935年冬天题刻,说明桂林自古以来都是南方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何宣,字啸夫,号桂生,1891年6月生于湖南益阳桃江县大栗港镇小石洞村的一个木匠家庭。5岁丧父,靠母亲卢氏抚养成人。虽家贫,但勤学,善诗词,精书法,书承何绍基帖体,颇具才名。他1911年投军,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步科,与白崇禧、张治中、夏威、黄绍竤、叶琪等国民党著名将领同窗。

1935年7月,时任第4集团军总参谋长的叶琪坠马身亡,何宣前往广西悼念。李宗仁、白崇禧恳切地邀请他留在广西,任第15军中将参谋长、代军长等职。1936年2月,国民政府正式授予其陆军中将军衔和国民革命军誓师10周年纪念勋章。

重返广西后,何宣出任第15军参谋长、代军长,负责桂林及周边县的防务。期间,每逢周三、周六,他都要召集手下军官,结合时事或战例讲述《孙子兵法》。每次礼堂总是座无虚席,连走道都站满了人。每当讲到如何利用日本鬼子的弱点出奇制胜时,何宣生动的讲述常引起热烈的掌声和满堂大笑。

为了有效防御,他在象鼻山修建了坚固的碉堡和运输暗道。为了稳定民心,鼓舞斗志,他在城乡组织了分工明确、纪律严明的梭镖大刀民兵队伍,又在象鼻山山门上,亲自书写并请石工凿刻了一方一丈二尺多宽的"西南保障"四个大字,以表达抵御日寇的气概与决心。此碑刻被人们保存至今,成为桂林人们奋勇抗击日寇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5、云峰寺

云峰寺位于象鼻山西南麓,是一座双层顶马头墙,绿瓦红梁的南方古刹。相传唐代曾在此建温灵庙,清康熙50年(1711),潘瑚到桂林任广西抚标右营中军守备,在桂七年后,偶于秋初闻文昌门外所谓象鼻山者,可以涤烦襟,远尘俗。遂经历其地,见大士之像独坐山巅,并无片椽,予不禁恻然,于是购材鸠工,建楼房暨僧舍数间;宋代曾是文人方信孺的别墅,取名"云崖轩";明代万历年间建"范方祠";光绪末年,因住尼姑,改名为福胤庵。寺内先后有佛、道及盘王诸像,是桂林著名的古刹之一。现存寺宇是1978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照原建制改建修葺,为二进五开间、硬山式二层仿古建筑。内有中庭,小院,依崖而围的放生池,后寺岩壁上,有唐代送子观音摩崖造像。

清咸丰二年(1852)四月,太平天国军围攻桂林,将南路前线指挥部设在云峰寺内,云峰寺成为太平军路经桂林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桂林虽然处处有山,但唯独象鼻山是一座平顶山。洪秀全率兵攻打桂林时正是看中象山的山顶平整,适合放置武器炮弹,便以象鼻山做为主攻阵地,在山顶普贤塔的四周布阵攻打桂林长达34天,在塔身四周有许多太平军攻打桂林时留下的炮洞,还留下了许多图文资料和当时使用过的武器炮弹等,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依据。当年太平军乘夜色撤围时,给清军唱了一场调虎离山之计。太平军撤兵时,在普贤塔四周扎草人、用山羊击鼓作响、引燃长短不齐的火绳依次鸣炮等计谋掩护太平军安全撤离,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清军才发现中计上当。

现在云峰寺二楼辟为《太平革命在桂林》专题陈列馆,其匾额为国画大师刘海粟所题。展出太平军曾使用过的武器、炮弹、战旗及有关文字、图标等,为了解和研究、陈列桂林近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6、爱情岛

花团锦簇、四季飘香的爱情岛位于景区北侧,占地面积15000㎡,濒临漓江,是观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观景点。1983年桂林市政府为了保护漓江,为河道清淤时用泥沙堆积形成小岛,岛上环境优美、植被茂盛,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人谈恋爱的最佳之处,故称之为爱情岛。"爱情岛"是桂林的母亲河"漓江"孕育的杰作,也是桂林人追求幸福培育爱情的摇篮,在这里,遥遥相对的"象山水月"为爱情作证,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今象山景区成为了桂林山水婚典基地,爱情岛更是人们婚庆、摄影的外景之地。恋人们在象山水月的见证下,在此许下爱的誓言。闻着桂花清香、听江水呢喃、观碧空皓月、品美酒醇香,该是一种怎么样的惬意之情!

站在爱情岛上远眺,象山远处,您还可以看到穿山和塔山。穿山的半山腰也有一个溜圆的石洞,就像是悬挂在半空中的月亮,称为月岩,穿山的月岩与象山的水月洞并称为漓江双月,一个是半空中的月亮,一个是水面上的月亮。整座穿山像一支倒置的花瓶,所谓平安是福。与穿山相对的塔山,整个塔山山形特别像一只乌龟托着一座宝塔过江,此塔为明代万寿佛塔供奉南无无量寿佛,意喻福寿延年。这一景称为"一水抱三山"。1979年我国发行的50元外汇券上就是这一景。

7、三花酒窖

桂林山山有洞,洞洞有宝,象鼻山山腹是一个大溶洞,整座山的三分之二是空心的,面积约3000平米,冬暖夏凉,常年温度保持在18-19摄氏度,早从宋代开始就作为官窖用以贮藏三花酒。三花酒无色透明,味香而辣,它秉承上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汲漓江之精、漓水之魂,成为中国米香型代表酒,被誉为"中国米酒之王",(中国白酒分外酱香(茅台)、浓香(五粮液等)、清香(汾酒)和米香四种型态。)窖酒更是早在北宋时期就被定为朝廷贡品,是桂林三宝之首。至今藏酒近千吨。明代应天府通判张鸣凤称象山酒窑为"醉乡",在象山脚下结庐而居。

民间在过去把三花酒称作"三蒸酒"、"三熬酒",后才改称"三花酒"的,那是由于古代没有酒度计,酿酒师们便总结出了"观花论酒"的经验。当酒的度数在55-60时,由于液体表面张力,酒面晃动便泛起数层酒花,经久不散。这时酿酒师们会说"起花了,起花了!"就开始接酒,"三花酒"便由此而来。酒花有粗花、中花、细花、堆花和不满花、跑马花之分。又以细花和堆花质量最佳。它具有"酒质晶莹、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冽,回味怡畅"的特点。

因为窑藏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所以现在只能隔门闻一闻酒香,每年过年前一周,桂林市就会在此举办隆重的三花酒开窖仪式,介时,市民游客们都能到酒窖中打酒、品酒,以弘扬桂林的酒文化。

8、象山传奇

没有任何一种美丽能如象山那样,不管在白天、黑夜都绽放出五彩的光芒,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能震撼着每一颗心灵!

象山景区历时三年,耗资1.6亿打造的大型超媒体夜游景观《象山传奇》于2013年3月正式开业。在象山景区您可以同时欣赏到象鼻山日的秀丽,夜的奇幻。《象山传奇》是国内首次采用全部基于音觉、视觉创意与科技所创造的夜间文化旅游幻境项目,该项目是由2008年北京、2012年伦敦两届奥运会数字影像提供商及上海2010世博会等重大项目高科技数码唯一指定提供商--北京水晶石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依托象山水月,通过声、光、电当代最先进的视听表现手段及影像技术,复活千百年来流传在世的象山神话与本土的人文风情。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的浓重一笔,在2013年7月的广西旅游发展大会上得到了各界予会嘉宾的认可。

象山传奇》共分四个主篇章::远古桂林,神秘象寨、幻影剧场、神象传说。第一篇章--远古桂林。藤蔓茂密的榕树丛林,奇特的山光水色,先民的生活场景。打造了一幅远古桂林的百里风情画卷!

第二篇章--神秘象寨。图腾造型的神秘古象寨,在一片树林掩映中闪烁着神奇的光芒,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产生奇妙的光影韵律,置身其中,如同幻境梦游。

第三篇章--幻影剧场。浓荫遮蔽的榕树丛林里,演绎着远古桂林的形成,生命的诞生和古祭祀庆典。最新科技的幻影成像技术与真人结合演绎,将神奇的影像魔术推向极致。

第四篇章--神象传说。利用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新媒体手段和极具震撼的山体激光表演,颠覆性地打造出从未见过的象山视觉奇观,赋予了这座传奇之山新的生命与色彩。

四个部分有机互配形成象山夜游桂林文化的整体,但分别又以各自不同的视像元素,呈现完全不同的审美效果。

上午利用两个小时时间游毕象山公园,晚上,我们坐上了游船,开始了两江四湖之旅。

        桂林“两江四湖”,即指漓江桃花江、木龙湖(含铁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其环城水系全长7.33公里,水面面积38.59万平方米。该工程最早形成于北宋年间(960-1127年),当时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纵横,游人如织,兴盛一时。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湖塘已经填没。 为了再现当年桂林“水城”的繁荣景象,并恢复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游览模式,桂林“两江四湖”工程的构想,最早是桂林市政府于1998年9月18日提出来的。经过建设者们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桂林“两江四湖”于2002年6月2日上午实现了通航。南宋著名 诗词家刘克庄咏叹桂林“千山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梦想,从此成为现实。

       两江四湖的景色主要有:

         理想岭域位于两江四湖中心区域,岭域指老人山、骝马山、犁头山、西山及周围无数山峰组成的山脉

         榕、杉湖景区:位于桂林城中央,是一个水体相连的连心湖.她以阳桥为界,东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长的榕树,杉树而得名。唐宋时期为,为人工开掘的城南护城河,称为南阳江。元代称为鉴湖,明代城池扩建,成为内湖。

          桂湖景区:景区有宋代城西护城河。南北长约1700余米,平均宽度110米,为历史上桂林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人高风”“桂岭晴岚”为传统名景,沿湖栽有大量名贵乔木花草,榕树园、银杏园、雪松园、水杉园、木兰园、棕榈园等园林景观与西清桥宝贤桥观漪桥、丽泽桥、迎宾桥等新景桥构成了一个集名树、名花、名草、名园、名桥于一体的博览园。澄碧的湖水,摇曳的枝头,奇特的山峰构成了今天之桂湖水城。

          走在湖边,荡漾湖中,棕榈欢歌、崖花水藻、丛发清绮,老人高风等景渐入眼帘,置身其中,陪感清新幽雅、舒适恬静,无处不体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木龙湖景区:景区突出了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在木龙湖北侧依托宋代东镇门、宋城墙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包括宋街、半边街、古宋城、木龙塔、木溶湖、木龙夜泊、浅桥鱼影、听荷轩等具有宋代建筑气息的古建筑群落的景点,木龙塔是以上海宋代的龙华塔为蓝本建造的,高45米。在木龙湖南侧与叠彩山之间建筑以观赏林地、草地、溪流、瀑布为主的生态景观带。

         木龙湖的位置,在宋代是一排排的兵营;两江四湖工程施工前,建有密集的民房。为了连通漓江与内湖,收到显山露水的效果,实施两江四湖工程中,搬迁居民1896户、单位56家,拆除旧房174842平方米。其中,木龙湖整体拆迁安置工程,共拆除旧房近15万平方米,创下在广西单项城建工程中,一次性整体搬迁安置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短,拆除房屋面积最大的记录。又在叠彩山与铁封山之间开挖长约1100米的人工湖,开挖土石方100余万立方米。这个人工湖因为邻近木龙洞,故名“木龙湖”。

知音台:知音台位于杉湖东侧,象鼻山旁,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琵琶台、小桥、小岛、溪流组成。以中国古代乐器琵琶造型为主要构架,铺补杉亭 一名杉湖亭, 在杉湖湖心岛上, 1955年建, 为木结构, 以杉树皮盖顶。杉湖畔清代有"补杉楼", 是著名桂林诗人朱琦、龙启瑞等登临吟咏之地。补杉亭之名由此而来。亭已废, 1978年在原址四周新建蘑菇亭。

日月双塔:

日月双塔座落在杉湖中,日塔为铜塔,位于湖中心,高41米,共9层,月塔为琉璃塔,高35米,共7层。两塔之间以18米长的水下水族馆相连。铜塔所有构件如塔什、瓦面、翘角、门拱、雀替、门窗、柱梁、天面、地面等均由钢材铸锻而成,并以精美的铜壁画装饰,整座铜塔创下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世界上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王鹏运铜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以园林小路、涌泉、溪流、古树名木,构成一幅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优美意境。在溪流的源头小山上立有由中央美术学院王克庆教授创作的我国南宋诗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作者王正功的铜像,此处较为开阔,是赏杉湖景观的绝佳之所。

邀约台:建于王鹏运西园遗址,王鹏运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推崇维新派变法、刚直不阿、直言敢谏蜚声朝野。南畔曾建有其祖居西园,为私家园林。邀约台上塑有音乐喷泉由主喷和四组水型构成,成圆状飘舞在湖的中央,与周围景观交相辉映,主喷居中,沸腾时水柱凌空百米,堪称广西之最、桂林水景的标志与象征。四组水型闻音乐跃出水面翩翩起舞,随旋律节奏瞬间变化出灿烂迷人景致。

日月湾:日月湾位于杉湖,塑有"杉湖十字"浮雕清代此处建有"补杉楼",诗人龙启瑞、朱琦、彭昱尧等十人曾于此吟诗作赋,被称为"杉湖十子",浮雕由大块花岗岩打制而成,由中央美院创作,雕刻精致细腻,人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浮雕设计极佳地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意蕴。

榕溪桥:位于榕湖北路,在丽泽湖与榕湖相交处。桥型仿我国著名石拱桥赵州桥的桥型,桥身简洁明丽,内涵深厚、韵味无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桥长26米,宽8米。

湖心岛:位于榕湖湖心,岛中小溪将湖心岛分为两岛,临水采用叠石生态驳岸,岛中新建目前广西最大的汉白玉龙船舫及湖心亭子迦廊、小飞虹、小亭。并配置高达五点六米由整块花岗石打制而成的月门及诸多观景石。岛上四时风景如画,宛如仙山琼阁。

湖心亭:在榕湖的湖心岛上, 原建于40年代, 1979年两次重建, 现为一组设计新颖的仿古临水亭廊, 由大小两亭及连廊组成。大亭8角、重檐、凌驾水中; 小亭4角, 单檐尖顶, 坐落岸上, 以直角形(L)曲廊与大亭相连, 总面积120平方米。湖岸有九曲桥衔湖心岛, 掩映于湖光翠柳之间, 与亭廊构成整体, 显出平稳中求变化, 临水而有飞动感。

古南门:

古南门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榕湖北岸。又名榕树门。据载为唐代名将李靖于武德四年(621)平定岭南后, 在桂林筑置城守新建, 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门, 距今正1300多年。

黄庭坚系舟处:黄庭坚系舟处在榕湖北岸, 古南门前, 榕荫亭侧。崇宁二年(1103)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被谪宜州崇宁三年(1104)经桂林, 遍览名山, 泊舟此岸。他写的《到桂州》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 融进个人的不幸遭遇,,也表达了对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学家张知静江府时, 在系舟处建榕溪阁, 以志怀念。阁久废, 1955年在旧址建榕荫亭,其后又立碑其侧, 题为“黄庭坚系舟处”。

山水诗碑

桂林山水诗碑桂林素有摩崖石刻甲天下之称。榕杉湖两岸,精选桂林历代山水诗文篇三十七篇,请桂林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摩刻于自然山石上。其中立于古南门前的《阳塘记》一碑,重达13吨,高4余米,宽3米,明代广东传奇诗人邝露撰文,桂林著名书法家秦裔工书写,著名篆刻工匠李健生上石,堪称一绝。

古榕双桥

桂林榕湖古榕双桥桥型采用中国著名桥梁-圆明圆天宝坞桥型,设计为人行并列双桥。此桥设计采用波形桥梁,线型优美舒畅,与周围优美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桥长30米,单桥宽4米。

芙蓉亭

芙蓉亭在榕湖南路西段, 榕湖西南岸边。清代著名桂林画家罗辰曾在此建"芙蓉池馆"。1955年建亭, 因名芙蓉, 亦称葵花亭。1988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6柱、6角、单檐、琉璃瓦、攒尖顶亭, 高7米, 长宽各5.45米, 面积29.7平方米。亭中有石桌凳, 柱间有石栏杆, 亭周树茂荫浓, 秀色可餐。

千年古榕树

千年古榕树在榕湖北路西段古南门前,为小叶榕,高18.6米,冠幅直径32米。南宋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榕溪阁》:"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篷;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涪翁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号,他游桂林时曾系舟树下,证实这棵大树是宋代榕溪阁前两棵榕树中的幸存者,树龄在800年以上。今仍枝叶婆娑,浓荫蔽日,成为朝夕与游人共处的桂林八景中的"榕城古荫"。另一株古榕,附古南门而生,早已不存,但城门、城楼,至今仍称榕树门、榕树楼。

朝霞亭

朝霞亭在榕湖东侧, 湖滨饭店前, 簇拥于小叶樟, 夹竹桃与翠竹间的一个260多平方米的小岛上。高7米, 长宽各4.45米, 面积19.8平方米, 为6柱、6角、单檐、攒尖顶小亭,3面有石栏桌凳,北面有曲桥通达,是喧闹市区中难得的安宁憩息地。每当日出,霞光满亭,激人奋进,妩媚可亲。

玻璃桥

桂林玻璃桥位于榕湖,桥体采用工艺复杂,造型考究的水晶玻璃制品为建筑构件,集中体现了现代玻璃工艺的水平,是目前为止我国最早采用特种水晶玻璃承重体系的实用性桥梁。桥型美观大方,桥体晶莹剔透。特别是夜晚,通过高科技夜景配光,更加七彩斑斓绚烂夺目。

蘑菇亭

蘑菇亭

蘑菇亭在杉湖湖心岛上, 由一组圆形水榭与3个独立单柱圆形亭子组成, 总面积近400平方米, 建于1978年。登上杉湖北岸的12层高楼漓江馆顶层俯瞰, 湖心岛的平面呈美丽的梅花图案。

唐景崧雕像

唐景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剧的奠基人。曾在榕湖边建有五美堂别墅。雕塑由唐景崧人物雕像和极具民族风格的照壁构成,雕工精美,构思独特。特别是照壁上,采用砖雕工艺制作的各种戏剧人物更是别具匠心,惟妙惟肖。

       目前,夜游两江四湖已经成为桂林市夜游市场的新的品牌代表,游客乘船不仅可游览三大各具特色的主景区,即中国古典式园林--榕杉湖景区、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桂湖景区、宋历史文化园--木龙湖景区,欣赏景区内新建成的名桥博览园、名花名树名草博览园、亭台楼阁博览园和雕塑博览园,而且在船上还可观赏水系周边的象山伏波山叠彩山、尧山、宝积山老人山等十多座传统名山;和漓江自然山水游不同的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游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通过环城水系恢复、沟通,使原先一大批如舍利塔(唐代)、宋城墙李济深故居叶挺将军被囚处等被湮没、遗忘的重要文物古迹得到修缮、保护和挖掘,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不难想象,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将会成为与漓江齐名的又一黄金水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