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杂谈婚姻家庭篇婚姻育儿

爱到底是一个人的事还是两个人的事?搞懂这个问题,爱情没烦恼

2019-08-05  本文已影响16人  作家李媛媛

爱到底是一个人的事还是两个人的事?搞懂这个问题,爱情没烦恼

你爱的是这个人,还是刚好这个人是你爱的样子?

如何理解“爱是一个人的事”?

 最近看王芳的《我是爱情科代表》,写到一个女孩默默爱一个男孩,躲藏在男孩出没的地方观察,三年多时间了,而男孩并不知道。她给王芳的解释就是这句话“爱是一个人的事”,王芳表示不能接受 。 其实,这个女孩是曲解了这句话,爱是一个人的事,但相爱却是两个人的事,即便不能相爱,有时候爱却依然可以独自存活。好像电影《廊桥遗梦》,短暂的相爱之后摄影师离开了,女主人公回到过去的婚姻生活中继续做个贤惠的妻子和温柔的母亲,她并不知道离开的男人是否依然爱自己,是否有了新的爱人和婚姻生活,但这份甜蜜的爱却是她心底的秘密,让她默默的品味余生。

爱可以是一个人的事,只要不以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方式表达

爱或者爱情,是上天给的美好,别扭曲了美好把自己变得神经质,老实说,王芳最好能建议那个女孩去看心理医生,发展下去是很恐怖的,如果读者发现有个自己认识的人躲藏在暗处观察自己三年多,并且号称深怀爱情,那是很恐怖的,一点也不美好,这样下去可能陷入幻觉,更可能给当事双方带来伤害。如果哪天看到被观察的男人和某个美女亲密勾搭,那个号称单方面爱的人可能做出极端的事。今年似乎开始流行失恋割喉,新闻已经多次报道,这不是爱,是纯粹的自私。

许多歌迷爱偶像,偶像却不必爱每个歌迷。但歌迷在对偶像的爱里得到了享受,听他的歌,看他的电影,了解他的动向,关注他的新闻,却并不因此伤害自己。这种爱即便是一个人的,单方的,也是健康有趣的。但如果偏执到开始走极端路线,那就不再是爱,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威胁。

如某个刘德华的女歌迷,爱偶像爱到让自己倾家荡产,典房卖地,老父亲甚至企图卖肾筹款圆女儿的追星梦。2007年年迈的父亲跳海自杀,该女歌迷依然执迷不悟,继续要求刘德华接见自己。而该女歌迷的父亲也在遗书中责备刘德华不近人情,刘德华还真是够冤枉,他并不认识这个人,也没有要求这个人为自己做任何事,却被歌迷及其父母控诉无情,如果刘德华必须接见每个要见自己的人,恐怕他从此再也不用唱歌拍电影,每天见人就能见到老死。这种偏执可能有相应的人格障碍基础,甚至有些部分来自遗传基因,看其父母如何无原则的溺爱女儿纵容女儿的追星行为就可见端倪,当然其父母也是以爱之名,这种无原则的扭曲的爱,也反过来变相鼓励了女儿的极端行径。

回到婚姻中的爱与相爱。世间婚姻却有各种丰富内容和形式。有些男人一辈子好吃懒做,但他老婆却依然爱如珍宝;正如有些女人花枝招展无所事事,周围的女人们都看不上她,那又怎么样?她老公就愿意养这个活宝,还蛮开心的。爱是一个人的事,说的是心甘情愿,说的是自我选择与自我承担,而不是“因为我爱了你,所以你必须爱我”的反黄金逻辑,并延伸出“如果我爱你,而你不再爱过,你就是王八蛋,陈世美,花心萝卜,猪狗不如”,或者“既然我爱你,而你不爱我,那么我自杀好了,这样你就会内疚后悔,还得永远记得我”,或者“我要和你同归于尽,永远在一起。”这些是爱吗?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和勒索。

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爱你就等于爱自己”是王力宏的一句歌词,却说出爱的真正秘密。心理学往往认为,某人爱上的另一个人可以理解为:那人是另一个自己。或者是和自己类似,或者是和自己互补(互补是类似的另一种形式)。既然你爱上的是另一个层面的自己,可见你爱你所爱,这就是你自己的事,只有你才知道你的需要你的感受和你内心的渴望。一个温柔内向的女孩爱上一个爽朗乐观的男生,正因为那份爽朗乐观是自己内心的渴望,是被压抑的另一个自己;一个爱好文学的男生喜欢一个运动型女孩,也正是运动型女孩的奔放释放了男孩的某种内在需要。你所欣赏的爱人身上那些闪光点,也正是你对自身不足的渴望满足。即便是脾气暴躁的男孩和脾气暴躁的女孩恋爱,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如此自恋,如此纵容自己的暴躁情绪,当然这种组合有一定危险,曾经有个男孩把女朋友一记耳光打成耳穿孔,而女孩也不客气的把男孩砸成了脑震荡。

每个人的性格全面来说都有其复杂性,只不过在不同的家庭氛围和文化暗示下把一些特征表现的更充分而已。一个怯懦的男孩只是用怯懦和示弱求得生存的空间,躲避可能的危险,他的家庭教育也许就是这样忍辱负重的文化,或者家庭中有忍辱负重的榜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怯懦是他的全部,为什么经常有些看似内向怯懦的人爆发出惊人的暴力残忍,不过是积聚太久的压抑发酵后找到了现实出口,一个小小的诱因就可能引起火山爆发,尽管这火山已经沉寂多年。

一个人不太可能经常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如果有,则可能是心理障碍的症状。性格当中的主格特征是遗传和后天自我选择的显性结果,更多的复杂性格被隐藏在海平面下,于是人们在寻找爱情对象的时候会自觉的投射出被隐藏的渴望。

你爱的是你的感受,刚好投射到这个经过的人身上

有句常用的俚语解释恋爱和分手,说:因为误解而相爱,因为了解而分手。其实可以换言之,爱的始终是自己的感受,感受在继续爱,感受不在所以离开。

这个人还是这个人,不会因为爱不爱而改变很大,特别是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之所以爱,更多是因为爱的是自己的内心投射,而非这个人本身。当内心投射的对象在恋爱关系中得到释放满足,转而寻找新的透射对象和新的满足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比如爱上小鸟依人的女孩,正是弥补内心大男人自我认同的渴望,但关系持续下去,却越看这女孩越无趣,觉得一个人怎能这么幼稚简单到好似白痴。张爱玲女士也曾说,男人的一生里都有两朵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何以这样残酷?归根结底,人们爱的始终是自己内心的透射,而非被爱的对象本身,如果爱的是那个人的本身,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恨和争执,只因对方和对方的一切都是你所爱的,那又哪来的抱怨?抱怨皆因为对方在某方面和自己的需要不符合,企图改造又遭遇反抗,所以才有了矛盾和哭泣。

那么在爱中表现出的利他呢?为了心爱的人不惜牺牲自己,难道不是真的爱对方吗?

不错,那确实是爱对方,但爱的是值得自己爱的对方,至少是自己心甘情愿爱的人,这种牺牲与其说是为了爱对方,不如说是为了爱自己的心中所爱,为了表达并实施心中所爱,那心还是自己的心,那爱还是自己认为的爱。纵然身边多少人说:她不过是个贪恋虚荣的交际花,不值得你爱,为她牺牲身家性命真是愚蠢透顶。但爱她的人还是奋不顾身甘之如饴,他于是说“爱我所爱,无怨无悔”。真到了这个份上,还确实是明了了爱的真相,那份不求回报的付出值得钦佩。也正是这种纯粹的抛弃陈规的爱情故事最另观众动容。

但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还是出了电影院照旧过生活,以照旧的观念,发照旧的牢骚,并生出无数的不满,对爱人,对婚姻,对家庭,对生活,苛求完美,暗示宇宙要以自己的愿望为中心,否则就是“不幸福”,这种不幸福是必须的,否则天下大乱矣。既然爱是一个人的事,就省却了太多纠葛太多麻烦,幸福也就不在遥远的若干年后存款数字后有多少个零。在哪里?就在此时此刻,真实而有缺憾的生活中。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以出世之悟深解入世之情,或许是对爱的最好诠释。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