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冥想-《觉知的力量》学习笔记-迷失在思绪中
正如你所看到的,我们从对身体和呼吸打开关注和觉知扩展到不同方面的体验上。上节课讲到了感觉、感情、情绪。这堂课我们将进一步开放思维的领域。我们如何给思想的世界带来明智、开放的注意力?
我们人类花了大量的时间活在一个,类似自制视频的世界中。视频的主角就是我,我就是这个视频的明星。其内容主要是包含我们所有的关于自我的担心:我发生了什么,我担心什么,别人怎么对待我,我需要做些什么,我们认为外面的世界是交通,但我们自己不是交通。类似这样的想法。
有一个漫画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酒吧里对酒保说:我知道我自己是个小人物,但是我就是我所想的全部。你可以考虑,在某种意义上,你的自制视频是什么样的。以及你在多大程度上迷失在自己的想法里。多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是你注意到的。不仅我们的内在对话是不断的,我们的思想也是经常重复的。我之前曾经读到说我们一天会产生60000个想法,其中98%是昨天就有的。有一副漫画可以完美解释这一点。一个男人开车准备进入沙漠,告示牌上写着:陪伴你走完200英里的只有你无聊的想法。
我们脑海中正在进行的电影的挑战之一是它是重复的。这与我们的自我相关,它的主题常常让我们痛苦。
我们来做一个简短的实验,请闭上眼睛。我会抛出两个词,一个是“麻烦”。在头脑中思考一下这个词,你可以在心里重复:麻烦、麻烦。你只需要体会麻烦这个词是如何在内心飘荡的。(体会一会)
另一个词是“善意”,花一点时间让善意在你的体内流动,感受这个词的意义。
当我们检视内心的想法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内心确实创造出了内在环境。对于什么样的想法常规律性地填满我们的头脑的探究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你的想法中浮现的是关怀、兴趣、可能性?还是害怕、不满、分离?穿过我们的想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身体和情感体验。因为进化的本能让我们对潜在的威胁保持警觉,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保持警惕,所以这种紧张和恐惧的气氛就被延续了下来。
佛陀教导说,一个人常常思考或者反思什么,什么就将成为他们思想的倾向。我发现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我们经常思考的内容往往容易成为我们的思维倾向。神经科学,现代神经科学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的:经常共同激活的神经元更容易连接在一起(越经常用的神经回路会越强壮)。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们,没有想法助力的情况下,情绪需要1.5分钟过去(就刚才的小实验来看,你对词的感受,想法,会产生出不同的情绪,所以糟糕的、杂乱的想法使得情绪愈加复杂。所以不加评判的觉知情绪,它更容易转化)。这意味着我们不断运用的思维让我们陷在了情绪、天气、感受和情感状态中。思维才是让情绪持久的原因。这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的焦虑、悲伤、愤怒等情绪在涌起之后并不会就此消失。
一个小孩对他的母亲说:“假想你被十只饥饿的老虎包围了,你会怎么做呢?”母亲看着孩子说:“我该怎么办?我应该怎么办?”小孩说:“停止假想就行了!”
有一种说法是想法是个好的仆人却是一个坏的主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思考,它是灵性之路的一部分。它们可以让我们转向爱和当下。但是想法主导我们的时候,它们并不能很好的指导我们。我们的心理地图往往会误导我们,并且我们的记忆也经常出错。(就在刚才,下班时间,我的一些同事在开心的谈笑。但是有一个同事对另一个同事讲了对这个场景的负面看法,另一个同事赞同的点点头,也觉得聊天的同事很无聊。同样的事情,因为各自头脑的信念引出了正反两种看法。而且即使开始是中立的,也会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带跑。我很讨厌评判别人的行为,因为那是不客观的,尤其一讨论,更多的人认同了一个不客观的观点。当然 ,我也评判了,对于评判的的评判。或者,做到真的无分别心需要很多的努力,但尽量觉知,放下评判。如果真的无分别心,就不会有评判带给自己和他人的不愉悦。我还反对评判评价别人是因为,别人因此被贴了标签。除了不赞同和愤怒、反驳,还有可能是他认同了这个标签。比如:我很笨,我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一个全然的美好的人,就会充满了防御和认同自己不够好。我们有什么资格评判别人呢?是啊,随顺吧。如果我把这些都只看做是想法,别人的想法,我的想法,不加入我已有的衡量标准,只是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似乎就简单了。写到这,我看到了我感到不满的原因,这个评判的同事一直说跟被评判的同事关系好,这是矛盾的,我为被评判的同事不平。也因为我认为我知道这一点,所以本身对评判者就有不喜欢。所以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都源于他原有的信念和情绪,是他内在的投射。所以,那些不理解就变的可理解。但是我们还是要去不断修正我们的信念,成为更好的自己,看待别人也更好。我也看到我对别人的人品非常有自己的标准,这会让自己更多的拒绝一些人,有点人至察则无鱼。这是我的功课)
我们通常生活在这些对于自己、对彼此非常有限且痛苦的想法里,我们有很多投射,错误解读。有时候这会给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人带来很多痛苦。当我们相信我们的想法时,当我们被它主导时,我们就陷入了我们主观的虚拟现实中,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体验。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感受、情绪。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只白虎,一直生活在一个12*12米的笼子里,她整天在笼子里踱来踱去。突然有一天,生物学家和工作人员决定为她创造一个自然的环境,为她提供一个有山有水的大环境。大家都激动地期待看到她回归自然环境,然而一切都太晚了。她在草地上绕啊绕直到踩出了12*12米的区域,并且在这个区域里度过了余生。
尽管生活里充满了可能,但我们脑海中的电影仍然可能将我们囚禁。
我们训练的目的并不是彻底、永远的放下内心对话。而是教会我们开始找到想法与停止把想法作为现实之间的空间。将这种觉察带入我们的思考的第一步既简单又充满挑战。那就是要有意识地承认正在发生的想法。我们通过正念觉察可以发现,想法就是想法,它们并非现实。
有时,我会想这就好像是你坐在一架飞机里,飞机飞入云层,此时云层就仿佛是你的整个世界,但当你再一次穿过云层后,你又能重新感受整个天空就在你身边。云层是天空的一部分,但它定义不了你的整个宇宙。(刚才同事评判的事情,或者也可以看成,他在他的云层,我在我的云层。我没有看到她在她的云层,所以有他的限制。而我以为我在天空,但我们都不是宇宙视角。如此,便更能接纳)所以,当我们开始感到,“哦,这只是个想法罢了”,它可以存在,但我们处于现实中,处于更大更真实的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