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二)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了小小的武将,当地的官员拨给他一块荒地,位于黄州东门土坡,乐观豁达的苏轼,很快走出了阴霾,开始自称“东坡居士”,开荒种地,研究美食,“东坡肘子”就是他在黄州发明的。
在黄州五年,苏轼的艺术生涯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既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又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的温柔细腻。
而他最好的书法《寒食帖》也是于黄州的凄风苦雨里写成。
推行变法的新党垮台后,苏轼经历过一次小小的起用,但很快又遭到贬官。
绍圣四年(1097)四月,东坡离开惠州南下,被贬谪去了海南岛儋州。
途中遇见被贬谪去雷州半岛的弟弟子由,兄弟俩得以同行至雷州,六月东坡告别弟弟渡海,兄弟二人此一别竟作永诀。
东坡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之后,在极其艰苦的蛮荒之地,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老百姓的赤子之心没有丝毫减退。他在海南办学校讲学,历尽所能,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
宋徽宗元府三年(1100),东坡将要北归离开海南岛,他告诉乡亲:“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并作诗《别海南黎民表》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优劣,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东坡的一生,犹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李廌(李方叔)在祭东坡文中曰:“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千百年来,东坡成了世间永恒的人格典范。他与人人喜爱的“诗仙”李白相比,少了些狂放不羁,多了些隐忍平和;与“诗圣”杜甫相比,少了些痛心疾首,多了些达观淡泊。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老百姓在遇到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东坡,然后嘴角就会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世人之所以爱戴东坡,是因为他不避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性情中的豪放与旷达。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有稳定的价值观,也有坚定的信念。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装着人民,他做人做事,但求心安,快乐便自在其中。他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无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他都能保持做人的正直与尊严,拥有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
苏轼在诗,词,文上都有很大建树,是北宋文学的集大成者,即便命运带给了苏轼许多磨难,但他总能以乐观,淡泊的心态去面对,这也让他的作品和人格更有魅力,始终在历史的光芒里熠熠生辉。
——完结
祝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