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清白,无需证明,何须多说!
今天下午读书会的时候,我特地弄了一个题目:自信
自心清白,无需证明,何须多说!什么是自信?我认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就是自信。这个心是指我们的本心。什么是本心呢?就是我们的本来之心。本来之心,也可以称之为“初心”。
这个心在“心学”创始人王阳明那里被称之为“良知”。良知其实是心的妙用。王阳明“心学”是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把心的体,相,用,都概括得非常的精辟。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说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的,它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因为人的意念,所以镜子上呈现出来的相就有了善恶之别,因此,镜子就有了知善知恶的妙用。所谓良知,实际上就是指心的妙用啊!
自心清白,无需证明,何须多说!所以,从生命的层面来说,我认为自信的本质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本心。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而相信内心良知的高低程度决定了这个人的自信力和能量。所不同的是:你是5%呢?还是10%的相信呢?是50%呢?还是100%的相信?是千分之一千呢?亦或是万分之一万的相信?甚至可以更多。换句话说,其实每个人是有这份自信的,只是其相信的程度不同而已。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人,外在,只要有那么一两个人不认可,他可能就会怀疑自己,然后改变自己本来是正确的行为。而有些人呢,可能需要增加到五个或十个,他才会改变。而又有一些人呢,需要增加到更多才行,一百个至一千个,如此,他才会动摇或者放弃。但有些人就不一样,可以做到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反对他,不认可他,但是,他依然选择不放弃,同时不断坚持,并且到死都不肯放弃。这些在我看来,表面上是人格的差别,修为的差别,但实际上是其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差别。
这里面我们不妨用“曾叁杀人”的这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曾参的母亲在家中以织布为生,日子过得十分平静。有一天,一个人跑到曾母家中,说:“不好了!不好了!听说曾参在费城杀了人!”曾母闻言,头也不抬地继续织布,非常笃定地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
随后,又有一个人跑来告诉她曾参杀了人,等到第三个人告诉她的时候,她终于扔掉手中的梭子,哭泣着匆忙赶往费城。
后来曾母才知道,真正的杀人凶手只不过是与自己的儿子同名同姓的一个人。
这个故事固然说明了谣言流传的可怕,但也说明了一个人信心的重要性。为什么故事中曾参的母亲最终会选择避祸逃走呢?说到底她还是对自己儿子的信心不够啊。她没有相信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程度!也没有曾参那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儒家高超的修为。
自心清白,无需证明,何须多说!另外也有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例子。在越战期间,有一美国男子每晚都点著一根蜡烛,站在白宫前表达其反战立场。一个雨夜,他还是拿蜡烛站在那里。一个记者忍不住问他:先生,你真以为你一个人拿著一根蜡烛站在这里,就能改变这个国家的政策吗?他回答:我这样做不是想改变这个国家,而是不想让这个国家改变我。这个男子完全势单力薄,做法看上去也比执拗,甚至有些可笑,他的行为对美国当朝政局的改变应该起不了什么作用。但他的这种心境,这种情怀,以及它所透射出来的自信与风骨,却浩然长存,不禁让人肃然起敬!这份敬意,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良知对另外一个人内心良知的肯定与欣赏。
自心清白,无需证明,何须多说!在一个举世皆浊的世道中要保持清白,在一种众人皆醉的环境中想保持清醒,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它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啊!如果这个人没有千分之千或者万分之万的自信,只凭一时匹夫之勇,那是万万难以做到的。
这里有一张黑白的老照片,二战时,一次大型集会中,在拥挤的人群整齐划一地向纳粹头子希特勒行军礼致敬之时,有一个人显得极为另类,他并没有伸出右手。
这名因不向希特勒行礼而被载入史册者名叫奥古斯特 兰德梅塞。
据了解,奥古斯特兰德梅塞,他之所以敢于公然用这样的方式反抗专治独裁纳粹政权,不是因为他个人的能力和实力有多强,而是源于他骨子里面的那份自信,在身边所有人都在诋毁,打击,迫害犹太人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相信:他相信犹太人是清白的,相信犹太人是无罪的,就如同相信自己是清白和无罪一样。在一个自心清白无罪的人面前,谁能审判他,又有谁能定他的罪呢?纳粹吗?还是撒旦?不,这个,恐怕只有上帝才能。上帝是谁,上帝就是我们的良知啊。正所谓:“心即理”,心就是天理。天理即良知。
自心清白,无需证明,何须多说!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有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叫白隐。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个字。
这对夫妻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白隐听完了对方的辱骂,只淡淡地应道:“就是这样么?”可事情并没有完,等那姑娘肚中的孩子降生后,姑娘的父母竟毫不犹豫地将婴儿送给了白隐。
自心清白,无需证明,何须多说!这着实是让白隐禅师难堪的事,“一位出家的和尚,竟生了孩子,出的是哪门子的家”,街谈巷议不绝于耳。
白隐 禅师尽管名誉扫地,但并不介意,他没有任何辩解,只是认真、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要的奶水,买来其他婴儿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人之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他只想让那个孩子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年后,那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于是姑娘的父母羞愧万分地去跟白隐禅师赔礼道歉,并抱回孩子。
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在交回孩子时仍然只是轻轻说道:“就是这样么?”
自心清白,无需证明,何须多说!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白隐禅师的那份超常的自信,那份特别的坦然,以及那份起令人惊叹的超脱,真是高人。大多数人都会忍不住去赞叹,认为这个禅师修行忍辱的功夫非常高。然而,对于白隐来说,他却把这一切看的非常非常的平常,并没有刻意表现一个修行者忍辱的那种坚忍的意志与不屈的精神。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因为白隐禅师有着非常强烈的自信心的缘故,他全然相信自己,万分之万相信自己的内心是清白的,是光明的,而且,他认为,自己内心这种清白和光明根本不需要别人来证明,所以无论面对什么,白隐总是轻轻的说:“就是这样么?” 他的这份从容,这份慈悲,这份坦然,就是来自于他对自己本心最深刻的理解和信心。在所有外力或压力面前,不为所动。做到“宠辱不惊”,“去留自在”。 为什么? 因为他证悟到了:自心是清白的,它根本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去证明。
知道自心清白,然后始终不渝并全然地相信它!这就是“知行合一”。如此,就印证了王阳明临终前所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里光明的人,有什么可说的呢?
是的,白隐也一样,除了那一句:“就是这样么?” 他也没什么可说的,因为不管是自己说与不说,还是外面的人说与不说,他知道,自心清白,无需证明,又何须多说呢?
自心清白,无需证明,何须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