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原型解码
王硕
-
-
“原型”与“解码”
“原型”的定义源自西方,“a prototype is an early sample of a product built to test a concept or process, or to act as a thing to be replicated or learned from.”,在原型解码理论中,其内容并非简单直译为最终状态的实物,而是在描述一种量产前的状态。
如同原型汽车与量产版相差较大,虽然并不具备最终形态,但两者运行机制相差无几。
原型超越物理性,本质是参与、介入、演化过程,是反复求证的结果。
“解码”是将编码后状态还原到编码前状态的过程,衍生到原型解码理论,“解码”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论,是在城市现状中寻找本质内容的过程探究。
原型解码以在城市研究过程中观察当代城市空间为起点,发现伴随城市发展衍生的各种城市现象,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现象,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度深度剖析,导出城市里具备源生生命力的基础元素,成为助力城市发展的途径和激发设计灵感的来源。
对原型解码的探寻构建是对国内当代城市发展问题与下一阶段成果的不断研究。
-
-
当大师不再为当代城市代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萎缩,60-70年代建筑师的大师梦、明星建筑师梦已经崩塌,一流正宗“全知全能”的大师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也许正如丘吉尔说过的:“This is not the end,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一个时代结束意味着新时代拉开帷幕。
大师时代之后是什么时代?应是自我问寻时代。
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对明星建筑的需求不再强烈,城市建筑体量趋于饱和,时代要求建筑师要更主动地在城市里寻找机会。
“天上掉馅饼”已经成为过去式,更为迫切的是,一只大手正在快速推进城市更新,导致原本城市中自发生长演化的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被发现前,便消失在历史中,这意味着我们要迅速做出回应,找到他们基因中的优势,通过合理整合提出激活城市的解决之道,原型解码便运势而生。
-
-
你所知道的原型解码
原型解码的过程如同野生水稻迭代培育的过程。在大自然中,存在诸多野生物种,一颗不起眼的野草,被生物学家发现,反复培养下,逐渐演化成水稻,可以收获大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便开始于一个偶然的探寻,早年间在稻田里发现一颗体型硕大“自然杂交稻”,再不断针对其优良显性基因进行选择,于是有了今天的“超级稻”。
解码的过程,又好似一个人在沙漠里研究一片绿洲的价值。首先对沙漠存在进行根源性思考,进一步分析绿洲与沙漠间的关系,在绿洲消亡之前从濒危物种中找到原有生态价值链和生态因素、以及DNA的显现表达形式,找出在沙漠里绿洲存在延续性和持久度活力的原因,才可以掌握一个绿洲的内在联系与价值。以此,我们将这种新的流程(new protocol)细分为:记录、剖析、加工、再整合。这一系列新的流程就是解码的过程,为新抽离的原型结构赋予新的可持续活力。
原型解码不仅仅是为种种渺小的生命延续存在的手段,更承担着挖掘城市价值和为城市未来打开更多可能性的责任。
在原型解码过程中关注点不只是野生的在地文化,也不仅仅停留在对未来城市的展望,更多焦点聚集新与旧之间被人忽略的城市空间。
城市在更新、复兴、重建过程中,新与旧之间常常被忽略的灰色地带是杂交新社会文化基因最好的培养皿。我们应该挖掘此类空间合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以建筑的手法切入,并从中抽离出与当下时间节点具有较好融合性的元素,进行空间重塑。就如同一个激活者,找到与城市碰撞中产生的新东西,赋予城市属于本身,却有新内涵的空间内容。
-
-
从原型到行动
任何设计概念并非凭空想象而来,应与城市研究、原型提取实践中的适应策略有较好的连贯性,不能只将“原型”照搬到另一个项目,研究之后需要整理、进行知识生产、再进一步与现实结合演变、转化。在惯常的建筑设计生产流程里,真正深入解析,在地性思考已经很少,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将流线 、排布、密度、功能、形式、体量、材料大卸八块,再叠加出方案,变成套路化操作方式。
反思之下,从理解当代城市文化出发,提取城市里鲜活真实原型,解码原型的构成基因,能够通过了解当代多维价值的实践做一些真正行之有效的空间,介入到城市空间的运营,具有研究驱动导向的设计更有价值。
不断解码的过程中,找到原型,对原型进行转化的同时形成空间内容,“好的空间本身就是好的内容”,更贴近城市现实本身,才能做出契合城市的内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