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走进京西“法海寺”
下午无事,一脚油门向西去了模式口村。听说这里有个著名的寺庙——“敕建法海禅寺”。
这里的“法海”可不是跟白娘子过不去的那个“法海”,是在《佛学大辞典》上解释为“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中所取的“法海”二字。
来之前,只知道这是一座有五百年历史,建于明正统四年的皇家寺庙,其他的情况一概不知。
走进去,发现是一座并不太大的寺庙,短短一个多小时,却似穿越了几百年。下面让我慢慢把对这座寺庙的一些基础观感细细讲来。
【地理位置】
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护法金刚殿、四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两翼对称建有钟鼓楼和伽蓝、祖师二堂、方丈一所、选佛之场,以及云堂、厨库、寮房等,距离寺1公里左右还建有远门,现仅存山门、大雄宝殿等建筑。
依山而上,冬日里冷冷清清的寺庙,越发显得幽静,好像随时会由哪棵古树旁走出一位百年之前的人物,走上前来询问“客从何处来”。
【故事传说】
法海寺由明英宗正统皇帝的亲信大太监李童所主持修建。
相传李童在梦中受仙人的指点,说在京西翠微山麓有一仙境可为佛门圣地。李童就率宫人前来寻找,果然在模式口村北找到蟠龙山麓和古刹龙泉寺。在龙泉寺东边的翠微山麓他们找到一块宝地,这里三面有山环抱。李童请示明英宗后,十分信奉佛教的明英宗下旨在这里修建法海寺。寺建成后,明英宗亲题“敕建法海禅寺”,所以法海寺为皇家寺院。
【法海寺五绝】
相传法海寺有五绝,分别为:白皮松、大曼陀罗藻井、大铜钟、法海寺明代壁画、四柏一孔桥。
大曼陀罗藻井 大铜钟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明代壁画和白皮松。
明代壁画
法海寺的壁画素以明代院体画的典范作品而著称于世。大雄宝殿内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保留有10幅完整的明代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门西侧、殿中佛龛背后和殿中十八罗汉身后的墙上。
法海寺明代壁画是法海寺的镇寺之宝。
大殿壁画全殿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
所绘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净、或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画面。
水月观音其中水月观音像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她身披薄如蝉翼的白色轻纱,纱上缀有一朵朵六菱花,六个花瓣,每个花瓣由48根金线组成,披纱画工极细,细如蛛丝,看上去竟如真的的一般,若隐若现。
身上的缨络繁多却不显凌乱,细致精美,整体用色极其用心,搭配赏心悦目。据说这些历经五百年依然传神的色彩是当年使用各种矿物颜料调制而成,不仅色彩瑰丽,而且饱经风霜依旧光彩夺目。
水月观音表情温和、神态端庄,给人一种很自然的亲近感,显示出当时的画师高超的绘画技艺。
法海寺壁画的价值无法衡量。可以算做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历史成就。1993年在京文物界、美术界的著名专家对法海寺壁画历史、艺术价值进行论证,认为法海寺壁画是我国明代壁画之最,是我国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画师所做的精美壁画,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在壁画方面的代表,与敦煌、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
白皮松
寺内大雄宝殿前面,威严屹立着两株高大的松树,足有30几米高,它们通体白色,就像施了粉黛,一入门就会被它们吸引了去。
白皮松西边的一棵,比北海团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将军”还粗壮。法海寺这两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时所植,至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们像两条银龙守护着大殿,人们称之为“白龙松”。
白皮松自古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白龙”或“神龙”,多植在宫殿、园林、陵寝、寺庙中。但是这样雄伟瞩目的白皮松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属实感觉到被震撼了。
走马观花一个多小时,刚开始那种天下寺庙都一般无二的感觉,逐渐被一幅幅壁画圈了粉,只是日光渐弱,那些宝贵的真迹无法看清晰,哪怕是堆金累粉,也都只朦胧一片。
冬日萧瑟的寺庙,总是最先躲过光亮,背对山门时,听得后面山上有鸟儿拉了长音的鸣叫,不识得那叫声,只觉得是催促了下山的步伐。
下次,定要晴天晌午来,看清楚壁画里的观音和那聆听梵音的飞禽走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