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2018-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Lynnlake0808

腊月的寒气赶走了雾霾,带着新书,2018的新目标,用脚步丈量那些古城的街巷。这座古城太深沉,随便一条街一条巷一座桥一座山墙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和传奇。我们的第一站,瓣莲巷到庙堂巷。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来说说这个曹沧州,1907年,慈禧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眼看就要横下来了。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慈禧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白墙黛瓦是古典苏州的色彩,红色的标记又增添了几份暖意,一路走去“院内有古井”的标示随处可见。苏州本是浮在水面上的城,两米之下便见清泉,井是老苏州人家家家户户拥有的物件儿,井水冬暖夏凉,夏天冰西瓜,再冷的冬天也打上活水来。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纵横交错的巷子,有东支家巷和南边的西支家巷,支姓并不多见,是不是因为少见所以识别度更高呢?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清徽园已经成为了婚庆公司总部,名列第一忆江南已经是上市公司。这街街巷巷里面藏着名堂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可惜,这个不为人知的私家园林不接待游客,只能徘徊门外,构想一下那玻璃门里面应该别有洞天吧!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向北又转入这条天灯巷,巷名不知从何而来,但是却藏着中共地下党的机关联络点。脑补一下当年地下工作人员和特务们曾在这里较量过,顿时又增加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深巷腊梅,寒香扑面,惊喜总在转角处!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本来是冲着畅园而去的,可惜大门紧锁,不对外开放。网络上传阅的那些精致图片变得更加神秘而有吸引力!百度云:苏州畅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古典园林建筑。园位于住宅东侧,面积约1亩左右。从园门步人,即是桂花厅,厅后小院中原植有桂树、梧桐。小院对面是桐华书屋,穿过书屋,全园景物尽在眼前。

想起之前吃过闭门羹的鹤园,绣园,残粒园,想来古城内还有诸多的私家小园被围在这粉墙之内。苏州园林本就是私家园林,也许这些“私”宅的存在才保留了精神意义上的园林本质。较之拙政园,留园那些游客如织的园林,我们在小巷深处不得庐山真面目的这些园子,似乎也在提醒我们阶层的存在!怀着酸酸的心情,继续往前走。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走小巷(一)从瓣莲到庙堂,未见白墙背后的风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