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35读书吧挑战文Day5||教育留痕与教育无痕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教育也要留痕。所以,现在有关学校荣誉的很多评比都需要学校留下证明材料。个人的各项评比也要留下证明材料。
于是乎,学校也要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搞各类活动,录视频,出公众号,还要查看公众号的阅读人数和点赞数。教育学生时我们主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是举办的活动并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从学校的利益出发,从上级部门要检查的文件要求出发。不知道,兴高采烈参加合唱比赛的学生得知自己参加的合唱比赛只是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时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时该怎么想?
教育的留痕,在当下有些过度,有些病态,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它的积极作用,如果没有上级检查,学校会开展这些活动吗?有可能学生连活动的机会都没有。有些时候,学校橱窗和公众号里贴出来的活动照片,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做的?怎么没有我啊?比如我们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平原博物馆,听新乡市的非遗传承人讲座,去辉县山上研学旅行,甚至去安阳参观文字博物馆,去烈士陵园扫墓等等……,但是这些活动有些时候是分年级的,有些时候是分班级的,还有些时候是针对团员的,还有些时候是一个班选5-10个代表参加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参加而否认这些活动的存在。我家闺女在高中三年,唯一的一次活动是18岁成人礼,徒步走到平原湖,在她不知道的时间里,少儿班的学生已经去了开封,去了洛阳的思想教育基地。虽然只有部分孩子参与,至少在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留下了一个难忘的回忆。
与当代教育的过度留痕相比,我更喜欢无痕的教育。我特别喜欢《窗边的小豆豆》里面的小林校长,他会耐心地听小豆豆把话说话,他不会教育孩子不要挑食,而是告诉孩子他们要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他不会因为小豆豆掏出来的粪会影响校园环境而禁止小豆豆把粪池里的粪掏出来,而是等着她自己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再自己处理好善后的问题。小林校长会为一个学生的成长,设计一个全校的活动,让人人参与其中。他会组织学生再学校露营,也把无限想象的空间留给了孩子。
那时候没有美篇,没有公众号,也没有跟拍的媒体和记者,小林校长就是这么做的,他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他的教育却被自己的学生黑柳彻子写成了书,让日本的小豆豆成了全中国的小豆豆们羡慕的对象,“我也想上巴学园”是每个孩子对这种无痕教育的最高褒奖。
教育留痕是教育的功利性在作祟,倘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老师都能静下心来,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做点无痕的事情,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学生特别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