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诗歌,共享。哲学之光文学空间

《当呼吸化为空气》——美丽的灵魂让猛男见了也会流泪

2019-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大土

人类的求生欲可以强到什么程度?

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的话,我想最近我心里的答案就是像《当呼吸成为空气》(When Breath becomes Air)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这样,明知活着会伴随痛苦,死亡随时会来临,还是很坚定、坚强地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方式活到最后一刻,和病魔抗争到最后一刻,用尽全力活到最后一刻,直到死亡。

Paul Kalanithi(以下简称保罗),生前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1977年生。他的学历在很多人眼中都是闪闪发光的:斯坦福英文文学学士+硕士、剑桥大学获科学史与哲学硕士、耶鲁大学医学博士……这样一个哲学文青高材生,读了很多书,思想和情感也很丰富细腻,热爱自然和生命。

不过,保罗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好要走医学这条路的,在走上从医的路之前,他一直在文学和哲学的研究之路上探寻,追寻生命的意义。然而他发现自己如果从事分析哲学(一种哲学流派)的研究会很枯燥,没有真实的生活分量。

我们所经历的人生的”语言“,比如激情、饥饿与爱,一定通过某种方式,与神经元、消化道和心脏的跳动产生联系,不管这联系多么复杂。

在他学习了神经学,接触了病人以及不同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看法之后,保罗一直在思考解决属于自己生命意义的问题:

生理、道德、文学和哲学,在什么地方相容交汇?

要对生与死的问题有实质性的道德意见,关键在于对其有直接体验。

他觉得自己不满足于仅仅确认已经明确的事实,这一想法促使他认为从医才能追寻严肃的生理哲学。于是保罗就恶补了医学院的课程,并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

不过神经外科的工作并不轻松,保罗也在这份工作中体会到了人的生与死。他经历了救人,也经历了病人的死亡,还有自己同事好友的改行和离世。在这份工作和身份里,他需要压抑自己个人情感,并忍受手术随时可能失败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保罗毕竟是顶尖的人才,这些问题虽然很困难,但他还是想办法解决了。与此同时,他获得了多项研究奖项,成为了住院总医师,并且申请到斯坦福的神经外科专家职位,即将走入婚姻殿堂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在很多人眼里也许这正是人生最辉煌的时候,而很不幸的是,保罗发现自己的身体情况大不如前,并且确诊了自己是肺癌晚期,保罗的人生路线开始逐渐由“生”转向“死”,也只有在人面对死亡时,才会体现出一个人的求生欲到底能有多强。

作为医生时,他说自己的最高理想是引导病人或家属理解死亡或疾病;可真的自己必须直面死神时,他发现死亡和疾病给人带来的远不止痛苦。这时候他的思考也有所转变:

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知道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

我觉得也许可以用“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救护者”和“灵魂引渡者”来形容概括保罗的这种想法。虽然对于一些医生从业者来说,这样的要求有些过高了,但这是保罗个人短暂生命里对于医生这个职业、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他后续付诸实践,实施行动的准则,我觉得这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保罗在知道自己恶疾的时候也有绝望,但很快,他便尽量把绝望的心情收了起来,在这样的危急的情况下,他还努力、冷静地运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配合医生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治疗。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还是一名丈夫。他为妻子考虑自己离开人世后的生活,还叮嘱妻子之后要再嫁人。另外,他和他妻子都觉得最轻易的死亡有时候并非最好的结局,于是决定在化疗前尽快留下子嗣,当然这也是保罗和他妻子长谈深思后的决定。

不过我当时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是挺震惊的,有几个人能在自己临危时还想得明白自己要留下孩子的?然而保罗说达尔文和尼采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这点我也觉得还比较认同,所以我对于他们生孩子这件事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繁衍后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生物体强烈求生欲的体现之一吧。

因为担心时日无多,他原先计划的”后二十年写作“的文学梦想不得不加速提前,重拾起自己的文学之笔,抓紧分秒写作《当呼吸化为空气》,留给自己的女儿和后人,直到自己离世。

虽然保罗的身份从医生转变成了一名重症病人,但他至死都没有忘记自己从事医生之路时的初心:追寻生命的意义。我想,求生欲单从字面上解释,也可以理解为追求生命的想法吧,而想法的背后必然有一些我们或知道、或不知道的意义。

无论结果究竟是什么,好的或是坏的,保罗都在努力寻求通过自己去获得答案,也让我觉得保罗这一生就是人类求生欲最强程度的体现:用尽生命所有力气,活下去,用自己的意义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我已经记不清《当呼吸成为空气》是从哪本书里看到然后去找来读的了。虽然这又是一本内容题材略严肃的书,但在严肃之余也有不少温馨感人的地方,给我的收获比之前看的一些纯文学类小说的作品都要多。《当呼吸成为空气》的前半部分是保罗查出肺癌前,从文学到从医之路的自述,后半部分写的是确诊肺癌保罗后与病魔斗争,求生之路的历程,最后这本书其实没有完成,是以他妻子写的后记来结尾的。

在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我觉得保罗就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求学,工作,遭遇工作压力,解决,寻求婚姻情感的寄托,可我越读到后面越发现自己对于他,对于人、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太浅薄:我所知道的人生只有这些吗?

尤其是看到最后保罗的妻子为这本书写的后记而感动时,才发现保罗的求生欲不仅仅来源于对于生命的热爱和渴望,伴随着他生命的,还有作为一个儿子、一位兄长、一位朋友、一名父亲、一名丈夫、一名医生、一个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文学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语言是一种几乎超自然的力量”,他要求死后一定要将自己的文字出版。

保罗是在病床上戴着呼吸机离世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希望采取舒适治疗,体面地迎接死亡。保罗的妻子露西也是斯坦福毕业的医生,用露西的话来说,《当呼吸成为空气》这一标题,是保罗面临的真实情况。面对死亡,保罗直言不讳。和保罗共同经历死亡这件事也给她和家人带来了有意义的影响,她比过去感受到了更鲜活的爱意。

读过这本书的人大多会为这本书感动,有媒体称比尔·盖茨读过这本书也落泪,他评价说”所有生命价值平等,只是有些人的逝去显得格外残酷。“并认为值得一读再读;蔡康永对于这本书的评论也很到位:“如果觉得活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

对我来说,读到这本书是无比的幸运。如果保罗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意志通过这本书被保留下来,并且能继续影响着生命和世界,也许也会觉得欣慰吧。空气无处不在。当呼吸化为空气,空气又会影响到每个人,于是他也成为了永恒。

When Breath becomes Air,我觉得这本书就标题而言也有着如诗般的美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自己想,也推荐你们读一读这本书的英语原作,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