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闲话: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也不算近些年来才出现的词。说起来,初次遇见这个概念还是小时候看到的变形金刚,大人们解释擎天柱是人造的机器人,尽管后来发现都是大人用来敷衍小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套路,我还是将人能创造出有智慧的机器人的印象深深刻在脑子里,甚至一度认为造机器人是世界上最酷炫的职业。当然人工智能是个复杂的概念,不能直接等同于造机器人。
今年7月份,百度李彦宏开无人驾驶汽车上北京五环,虽然吃了张罚单,被网友讥讽“自己不要命也就罢了,带上其他人是不是疯了?”,但是也掀开了无人驾驶汽车在中国大地上运行和量产的序幕,可以想见在不远的未来,街头巷尾出现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让人不再惊奇。
除了无人驾驶的汽车,最近急速膨胀的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甚至是极端情况下的救援,都可以看到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影子,大有替代人工的架势。试想一下,各种“无人”出现,我们将解放双手,放飞自我,享受生活。我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地球出现的神秘外星人或许并非那个星球的土著生物,而是那些土著们研制出来的智械,用来探索星球和观测目标星球生物。
话说回来,各种无人操控的人工智能出现,那要人干什么,干脆让号称地球毒瘤的人类也消失算了。而这好像也是可能的,不久前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换头手术的成功,虽说是突破,但是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黄洁夫认为这违背了中国器官移植条例,从技术、伦理、医学道德上都是不可行的。然而在人性的贪婪面前,“永生”似乎成了可能,可改造人的技术让人变得不是“人”,间接实现让无人技术为”非人“服务。
当然,有关技术兴起带来的伦理问题尚在争议中,更多人则关心的是自己的饭碗问题。人工智能威胁到的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的工人,还有会计、医生、公务员、驾驶员、翻译、交易员等职业。然而我觉得饭碗问题还是小的,毕竟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性不是以让人的生活质量下降为目的,关键在于人工智能冲击下对一些来不及转变的人群造成的心理落差,这点可以参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面对的90年代的下岗潮。届时心理医生可能会是个大热门,但想想还是挺吓人。
国家已经发声:2030年一定要抢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点,还要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课程。这注定人工智能的浪潮注定到来,且无人可挡。古人云:变则通,通则达。面对浪潮除非你能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否则积极转变才是唯一出路,成为独一无二,充满特色的个体,或可引领浪潮,可话虽如此,普通人依然占事实上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