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商业模式》:你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7767583/b612ff4251f254c0.jpg)
人工智能是超越人类的超智能吗?人工智能是包打天下的魔法计算机吗?人工智能会让你丢掉自己的饭碗吗?
围绕人工智能的多个认识误区,《AI新商业模式》从人工智能适应的领域、改变的产业、波及的工作等各个角度对人工智能的使用进行了说明,指出人工智能是融入生活各方面、支持人类的东西,指出人工智能既能提高业务效率,又可以应用于新业务的创造、跨界参与、业务的急速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方面,对人工智用因地制宜地应用非常必要。
作者最振奋人心的观点:人类可以只做有趣的工作,把单调乏味的工作留给人工智能。
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莎拉莫名其妙的被人追杀,在一次又一次地逃亡中,莎拉被杀手的强悍震惊得无以复加,这时,有一个叫雷斯的男人告诉莎拉,这位杀手根本就不是人,而是一个机器人。它的代号叫终结者T-800。
终结者T-800内置金属骨架,外表覆盖生物组织以及仿生皮肤。由于外表几乎和人类一模一样,所以能轻松渗透到人类群体。
雷斯和终结者T-800都来自未来世界,在未来世界天下已经由机器人操控,机器人想完全占有这个世界,把人类赶尽杀绝,却遭到了人类精英康纳的反抗。于是,终结者机器人T-800受命回到1984年,杀害康纳母亲莎拉,目的是灭掉康纳的出生。
这就是1985年拍摄的美国著名科幻电影《终结者》,随着《终结者》系列地不断推出,故事里的机器人也不停更新换代,2019年推出的《终结者6:黑暗命运》中的REV9, 能将自身的内骨骼和液态外表分离并自主行动,其抗击打能力和液态外表恢复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已经进化出了自主的独立意识和情感系统,堪称终结者中的终极杀器。
![](https://img.haomeiwen.com/i7767583/5a59483234227828.jpg)
《终结者》科幻电影系列,跨度长达三十多年,人们对它的喜爱经久不衰。背后源于人类的一种深深的恐惧,那就是当人类的科技发展到超越自身所能掌握的高度,危机就将降临。
不管是在科幻故事中,还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提到人工智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人类制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会翻身成为我们的主人,不但不受我们操控还会操控我们人类?
事实上,如果人工智能还在以当前的速度呈指数式发展,那么,人工智能将在2025年左右赶上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赶上人类智力水平的几年之后,就有可能演变为一种超越人类的存在。那么,奇点时代真的就要来临了吗?
什么叫奇点呢?奇点是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提出来的。如果硬件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那么到2045年智能手机的性能将与目前的超级计算机处于同一水平,将进入超级计算机的能力超过所有人智力总和的奇点。
在奇点世界中,人工智能将通过持续改变自身而不断进化,超越人类智力的超智能将诞生。这并非危言耸听,人脑大约重1300克,突触的传递速度也有生物学方面的限制,人工智能的硬件尺寸却可以扩展到与工厂相同,通信速度原则上也可以提高到光速。此外,人类会死亡,人工智能却可以半永久性地增长,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种种限制。如此看来,奇点时刻的到来近在咫尺。
但人类本能地害怕奇点时代的到来,而且要真正达到奇点,需要计算机硬件呈指数式演进,并持续数十年,由于半导体芯片的小型化已经达到了物理极限,所以有人认为硬件的演进将在五、六年后结束。何况就算硬件继续呈指数式演进,要达到奇点,人脑也必须已被完全揭秘或者发现了远远超过当前技术水平的超强算法。因此,断言奇点时代很快到来尚未时过早。
再说,人类早已掌握了克隆技术,也并没有盲目使用克隆技术,克隆人至今仍然停留在科幻故事中,并没对现实世界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因此,人工智能作为通过机器重现人类智能活动的东西,迄今为止,并不是超越人类的存在,也并不是什么都能回答的魔法计算机,更不可能成为操控人类的超现实存在。
去掉对于人工智能的不实际想像,我们会惊讶得发现,人工智正以润物无声的柔软改变着整个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你吃的饭菜、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有可能是工业机器人完成的;而家用机器人,既可以做“叫醒机器人”,还可以帮我们点播电视;甚至说不定从你旁边过去的那辆车,就是自动驾驶的;给你送来的快递,就是人工智能分拣的。那么,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哪些产业呢?人工智能又是如何改变着这些产业的呢?
制造业是率先应用机器人的行业,最初机器人的身影出现在工厂的生产现场,协助人类在生产线上完成单调、繁重的生产任务,被称为工业机器人。随后,更多的机器人被制造出来,派往不同的服务领域,于是家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纷纷粉墨登场。
这些机器人也如电影《终结者》中的机器人一样不断更新换代。现在最先进的是美国公司研发的一款会学习的工业机器人Baxter,Baxter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为希望机器人做的每项工作开发一个新程序,而是实现了直接教学功能,只要一边移动Baxter的手,一边教它操作,一个小时后,机器人就能开始自动操作,并且全天24小时工作。
因为机器人的应用如此广泛,前景如此广阔,制造机器人成为制造业的一大发展方向。中国在2013年的机器人出货量就已超过发达国家日本。
制造业的另一个方向是重视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随着制造设备的联网,如果能使机器人具有通用性,就可以从世界各地的工厂引入设备,同时制造出满足不同国家需求的不同产品。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代化工厂的生产效率、运营方向都因此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最本质的改变还是来自制造业的服务化。
工业升级的主要目标是摆脱传统的商业模式,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改善销售情况。在机器和产品上安装传感器,且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换,则能提供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新业务,那就是“视情维修”。
我们每个开车的人都知道汽车维护是定期进行的,通常根据行驶的公里数或使用时间进行定期汽车检查,而视情维修考虑的是结合对像的状态进行维护,将传感器安装到汽车上,确认使用了多少、是否损坏,从而在适当的时间更换或维修部件。人工智能可以被运用于分析数据,判断对像的状态并预测故障。
现在,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数据进行的“视情维修”不仅仅应用于制造业,也被大量地应用于农业。
美国正在大规模尝试用人工智能分析由无人机从空中拍摄的图像和卫星图像,通过掌握作物的生长状况确定缺少肥料的地方,对每像素5厘米的高分辨率图像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输入拖拉机,就可以根据生长情况自动施肥。
人工智能不但能做到视情施肥,也可以进行视情浇灌。因为世界上约70%的水消耗于农业,人工智能可以优化浇灌,直接测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像静脉注射一样一滴一滴地将水浇灌到植物根部。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通过传感器等仔细观察农地、农作物的状况,根据其结果做出决定的农业管理方法正在被全世界普遍采用,也让与之相关的农业保险产生了改变。
孟山都收购的意外天气保险公司就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定制化的保险服务。这家公司提供的保险方案机制是通过分析气候、土壤等数据,在电脑上模拟未来可能破坏农业生产的天气,从而设定保险价格和进行风险分析。
从制造业到精准农业,人工智能的助力令整个产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处于行业重组和激烈的技术开发竞争态势中的汽车产业更是少不了人工智能的身影。
现在,自动驾驶已经成了发展趋势,截止2016年10月,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无事故总行驶里程已超过322万公里。很多国家的马路上已经行驶着自动驾驶的汽车。
自动驾驶的实际应用会节能,因为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控制油门、加速方法、刹车,这将会降低20%以上的燃油消耗量。
因为93%的交通事故是人为造成的,与人类司机相比,人工智能不知疲倦,可以在几小时的驾驶中以稳定的质量运行。使用人工智能,交通事故发生率将大幅度下降。还可能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最佳的刹车控制,将高速公路上的车辆间距缩小一半,可以行驶的车辆数将是现在的两倍,大大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汽车也在自动驾驶技术之外的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进展。2016年6月,日本国土交通省已经对无镜汽车的行驶解禁了。无镜汽车安装了摄像头监视器,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图像数据,也就能根据想法将各种信息添加到视频或图上了。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判断后面的车辆是远是近,根据距离按不同颜色来标识区分车辆。
汽车产业另一个动向是派车服务的发展。2009年成立的优步公司现在已成了与大众、宝马并肩的产业,其服务核心是通过人工智能把想乘坐出租车的人和空车联系在一起。在成千上万的用户当中,优步要迅速找出谁将与谁共乘,以何种顺序接送。除了快速计算最佳路线之外,还要考虑拥堵情况,实时改变行车路线。
当然,人工智能不仅在制造业、农业、汽车产业中大展身手,在金融业、医疗行业、安防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说电影《终结者》中体能强悍的机器人T-800不是被派来追杀人类,而是被派来保护人类的,人们会觉得又酷又安心。
2013年微软公司就引入了四台安保机器人K5,它们的最高时速为4.8公里,配备带红外传感器的旋转摄像头,可以360度全方位查看。就算是晚上也能识别人脸并拍摄,摄像机将拍摄的信息实时传输到中心,并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图像分析。
有着这样功能强大的安保机器人的保护,人们在安心的同时,又将陷入另一种担心。
既然人工智能就像人类的超强外挂一样,进入原本进不了的地方,看到原本看不见的东西,做到原本完不成的事情。那么,安保机器人代替了安保人员,原先的安保人员就失业了;自动驾驶普遍应用后,出租车司机就会跟着失业了;精准农业的发展也会让大量农民没了用武之地;工业机器人已经让很多工人离开了生产线。
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些工作已经由人工智用来做,未来人工智用还会从事更多的工作。那么,是不是真的就像牛津大学副教授迈克尔·奥斯本所预测的一样,人工智能将夺走人类一半的工作?这让我们很多人陷入焦虑,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我们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取决于我们手中捧的是哪一只饭碗,哪类饭碗会因为呼啸而来的人工智能破碎?也就是说未来有哪些工作将会由人工智能来做?作者梳理了各行业中应用人工智能的案例,答案与我们惯常的想法大相径庭。
那些担心因人工智能而失去工作的人,倾向于认为不需要特殊资格的简单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事实上那些有着完整的高质量的数据的领域,比如律师和医疗等行业更适合引入人工智能。
在律师和医疗保健领域,过去的判决案例、法律条文、医学论文等知识很系统。律师和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案例,而人工智能只需要一个指令就能快速找到合适的案例。所以一位在人工智能企业工作的律师说:“如果有人工智能,律师人数可以减少到现有人数的十分之一。”
机器人沃森可以只用10秒就能阅读3469本医学专著和10余万份临床报告。目前沃森机器人已经通过了美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评定考试,已经支持8个癌种的治疗。所以说,人工智能机器人也将会逐步取代那些普通医生。
相对来说,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容易引入人工智能,比如上面提到的律师、医生,今后将扩展到税务、保险、会计等专业领域。在未来,专家失业会成为一种趋势。
人们也倾向于那些人性化的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比如人事管理。出人意料的是,这种主观元素突显的领域与人工智能具有高度亲和性。人工智能的一个特点是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公正地判断,这对招聘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在已经开始的新招聘,可以在收集了大量进行招聘的公司和求职者的数据后,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自动推荐具有公司所需技能和经验的人才。
在人事管理领域使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是可能通过自动化降低成本、建立客观的录用标准,提高了公平性。因此,在进行人员评估、薪酬定级与晋升决策方面,机器人上司也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目前已有300多万劳动者听从机器人上司的指示。而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做的人类和机器人共存研究结果显示:当由人工智能给出指令时,工人的满意度更高。一是因为通过人工智能的优化,消除了等待时间和浪费,一是因为由机器人分配任务,让人觉得公平。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能取代部分专家的工作,甚至当起了人类的上司,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音乐、画画、写作等创意领域,本该一直由人类独霸的,不料,人工智能竟然也完成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音乐领域里,自动作曲系统Orpheus,用户输入歌词后,20秒内就可以自动创作出歌曲。如果连续作曲一年,则会创作157万首歌曲。如果准备十台电脑并行创作,刚可以在一年的时间里生成与人类迄今为止创作的音乐总量几乎相同的歌曲量。
在美术世界里,人工智能也能完成与手工艺术作品相媲美的作品,由微软、荷兰国际集团、伦勃朗博物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合作的项目The Next Rembrandt, 即下一个伦勃朗,在学习了伦勃朗笔触、用色、构图后,再进一步设置伦勃朗的绘画主题和条件,不仅模仿出了画家伦勃朗的作品,还创作出了让人以为是伦勃朗所画的“新作品”,看起来如同真迹一样。
在文学创作方面,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人工智能项目小组让人工智能学习了作家星新一的1000多部作品。当设置了何时、何地、谁等约60个条件后,人工智能就可以写出星新一风格的小说。2016年由该小组的人工智能写出的作品,甚至通过了“星新一奖”的初审。
如此看来,人工智能似乎无所不能,没有什么工作是它们胜任不了的。然而,所有的工作都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的概率很小,人工智能是通过输入大量学习数据来获取知识的,数据积累不够的业务领域很难引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不擅长处理偶尔发生的麻烦,同样不适合业务内容不断变化的工作。
现在,人工智能主要起支持作用,与人类共同作用。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担心丢掉工作而阻挠人工智能的引进,人类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以后,没有答案的、创造性的、有趣的工作可以由人类来做,定型的、枯燥的、无趣的业务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快速完成。因为技术的发展,过去没有的新工作和新服务出现了,新的就业机会也将诞生。
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实际业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现有的技术来说,人工智能还只是飘在天上,落地的时机还不成熟。但我们需要明白,技术迭代是很快的,如果不从早期阶段开始入手,就会落后于他人。如果能够从现有技术开始,就有可能成就独一无二的选进服务,积极投身于新技术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开放、积极的心态迎接人工智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