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冷处理

2018-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王进_

作者 | 火星主妇

一次,我和表妹各自带着自己的孩子逛超市。表妹拒绝了她女儿冬冬买糖的要求,于是冬冬立刻倒地大哭,开始了「熊孩子」的经典表演。

我正打算去安慰,表妹却轻轻拦了一下我,说了声「随她」,然后推着购物车径直走了。

冬冬一看妈妈走远了,赶紧爬起来小跑几步,抱住妈妈的大腿继续大哭不止。表妹却连看也不看一眼,继续往前走。

于是超市里就出现了如下魔幻的一幕:一个女人推着购物车,右脚上拖着一个大哭特哭的小孩,一瘸一瘸地往前走。

围观的人很多,表妹只得抱起女儿匆匆离开。

从离开超市到回家,冬冬一直在哭,回家之后情绪也一直很低落。

当晚哄儿子睡觉的时候,儿子贴近我耳边悄悄地说:

「妈妈,小姨今天在超市真恐怖。」

「为什么呀?小姨没打人也没骂人呀。」

「可她不说话的样子,就是很吓人。」

听了这番话,我不得不承认小孩的情绪感知能力真的是很强。

表妹采取了所谓的「冷处理」去对待孩子的哭闹,看似不打不骂不溺爱,成功制止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但是,那种「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就无视你」的情绪暴力,却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了。

不仅小孩的心情被破坏,我们的购物也被迫中断,大家心情都受到了影响。

所谓的「冷处理」,看似赢了眼前这一场和孩子的对峙,却造成一种「双输」的局面。

《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在书里写到: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意思是说,如果孩子犯了错误,那正是我们去帮助和纠正孩子的好机会,也是在孩子的心灵撒下正面和积极种子的好时候。

而所谓的「冷处理」、「无为而治」,恰恰是对这些机会的放弃。

难道孩子能在父母的回避和远离之下,自动学会如何梳理自己的情绪,了解应当怎么遵守规则,懂得父母行事时背后真正的原因么?

而「冷处理」更为可怕的一个结果,是会让孩子获得这样一个讯息:我的伤心、愤怒、痛苦,甚至我这个人,对爸爸妈妈来说,都是不重要的。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这句话后来在精神分析领域成了一句名言:回应,即是光;不回应,即是地狱。

说的就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缺乏情感上的回应,就如同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并且,相对成人来说,婴幼儿对回应的质量要求更高。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在50年代提出了「依恋模式」,他将「依恋」定义为:当婴幼儿感到脆弱或需要保护时,就会去寻找抚养者的回应的一种情感联结。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高质量回应,他的依恋模式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可能使其以后的人生都会处于低自尊、低自信、低探索欲、低成就欲的状态。

 

而所谓的「冷处理」,其实就是杜绝回应孩子的坏情绪,把他推入被父母抛弃的深渊和恐惧。

所以,装作视而不见、抱起双臂走开、故意不和孩子讲话等这样的冷处理方式,统统都是冷暴力!

我女儿两岁半了,正是独立意识开始萌发的时候。她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不」,最喜欢自己做决定。

那天我们下楼玩,我「擅自」打开了她的野餐玩具盒,这可惹恼了她。她开始狂哭,不要我打开盒子,也不要我关上盒子,不让我走开,也不许我接近她,更不许我抱她。

看着眼前这个处于情绪旋涡的小人儿,我深刻感受到了她的痛苦,我知道比起责骂,此刻她更需要我的帮助。

于是我不远不近蹲在她面前,看着她的眼睛,用心地说:

「宝贝生气了。」

「妈妈不会生气,妈妈还是爱你的。」

「你准备好了,妈妈就可以抱你。」

就这样车轱辘话说了几次,有那么一刹那,她的哭声从愤怒转为伤心,她叫了一声长长的「妈妈」,扑到了我怀里。我抱了女儿一会儿,她就好了。

所以,如果面对孩子发脾气、哭闹、撒泼,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最起码我们不要抱起手臂冷冷地走开。

因为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其实是更需要我们的时候。

很多父母会说,对待孩子的哭闹,不能打不能骂,实在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只好冷处理。

我承认,当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如果我们打他一下,或者冷处理走开,心里都会比较解气。但也由此可见,冷处理和体罚孩子,一样都是只能是父母发泄情绪的手段而已。

一时的情绪发泄只会让我们事后悔恨,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对他的爱始终如一。我们既爱听话、乖巧、懂事、可爱的他,也爱生气、发怒、写不出作业、在公共场合满地打滚的他,那是他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当孩子哭闹时,如果父母自己的情绪也被卷入进去,就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比如责骂孩子、体罚孩子。

所以如果说「冷处理」里的「冷」,强调的是让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提法还是可取的。

父母的情绪可以「冷」,但是对孩子的回应,必须是及时的、准确的、在乎的。

视频里的小女孩由于不愿意把自己的饭碗端到水槽里,不仅撒泼大哭,还发挥出了奥斯卡般的演技,认真表演着「碗实在是太重了」。

但是女孩的爸爸只是一再鼓励孩子试试看把碗端到水槽里,语气听上去很平和。甚至他还颇认真地「赞同」孩子,说这个碗看起来真的挺重。

后来小女孩边哭边把碗端走了,还不忘把落下的勺子拾起来。

通过这样一件事情,小女孩可以学到三件事情:

一、自己的碗必须由自己拿到水槽;

二、我有能力自己把碗端到水槽;

三、无论我遇到什么困难,我的爸爸永远会鼓励我。

试想,如果这位爸爸采用「冷处理」,任由小女孩哭,直到她哭累了,再叫她拿碗,那么小女孩就无法学到上述三件事情的任何一件。

电视剧《小希尔顿》中有一集,希尔顿爸爸在处理孩子情绪时的做法,简直是教科书般的示范。

小谢尔顿在餐桌上突然冲家人大喊大叫非常无礼。本以为他爸爸会教训他一顿,没想到爸爸却温和地了解小谢尔顿心情不好的理由。

接着明确表达自己不会惩罚他。

然后他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小谢尔顿明白,自己了解他的感受;这同时也表明,小谢尔顿有这样的情绪,完全是正常合理的。

虽然有情绪是正确的,但是小谢尔顿处理情绪的方式却是错误的。所以爸爸在最后提出了让小谢尔顿承担自己责任的办法,即向家人道歉然后吃完晚餐。

整个流程包括了:倾听+认同+提出建议,且从头到尾保持了情绪的平和。

父亲的处理方式,给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成为其一生都受用的生活智慧。

当然,最好的做法,是在孩子情绪平静之后,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堤亚也曾说:

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与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

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趁着孩子自然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如果我们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我们就不会采用冷处理的办法。

冷处理其实是冷暴力的一种。

虽然可以快速地达到「管教」的效果,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却是在利用了孩子对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这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安全感。

而安全感是一个人全部心理健康的基础。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好似漂泊在巨浪里的孤帆,找不到心灵可以停靠的避风港。

所以,杜绝冷暴力,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在教育中向孩子表达爱,并鼓励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每一次的犯错,都成为我们向他输入爱和正确行为的好时机。

作者:火星主妇,85后资深主妇,城市罕见三孩宝妈。拥有7年的多子女养育经验。写尽一人带三娃的打怪升级经验,有鸡汤,更有吐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