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苏词革新-转变词风(一)

2023-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尊道贵德Layla

苏轼对词所作的革新的第三个方面,在词的风格方面,也就是转变词风。苏轼开始填词的时候,正是柳永的词风靡一世之时,所以苏轼转变词风,很自然的是以柳永作为一个参照物的,如果不说是对手的话,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所以我们在很多北宋时代的关于苏轼词的文献之中都可以看到,苏轼有很强烈的和柳永比较的这种心理。

他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之后,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一个朋友叫鲜于侁,他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我们注意到,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前一句话是说,虽然没有柳永词的味道,不像当时流行的柳永词,可是他对自我是肯定的。对于自己这种词风的变化是肯定的,是自是一家。这就说明至少在意识上面,心理上面,苏轼填这种词,他不是偶尔为之的,他是一个主动选择的结果。他是要和柳永比的,甚至试图把风靡一世的柳永的这种词风,要给比下去的。

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这是秦观的一篇名作。

秦观是苏轼的弟子,也是苏轼很欣赏的一位弟子。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这首词,明显有柳词的风味。苏轼曾经和秦观有一段对话,他说:不意别后却学柳七作词。据说秦观还辩论,说: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先生之言,无乃过乎。我虽然没什么见识,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说是去学柳永的地步,先生讲这个话是不是过头了。

苏轼马上就举例子,这个就是《满庭芳》这首词的著名的句子:销魂当此际,非柳词句法乎?秦观的词里有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苏轼说此非柳词句法乎?据说秦观渐服,不得不服了。这个是一段很有名的故事。他反映出来苏轼评论秦观,依然是相对于柳永来评论的。这既说明了柳永词在整个北宋时代,他的一个流行度和高度接受的广泛程度。

但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苏轼的一种,主动要和柳永去比较的这样一个意识。苏轼在另外一个场合还讲到说秦观的词: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的《破阵子》词里面的一句,他也是把秦观和柳永相提并论,心里面始终有这么一个意识。

元佑八年,苏轼做定州安抚史的时候,有一位歌妓在宴席之上唱柳永的一首著名的作品,词调叫做《戚氏》,唱这首作品大概的意思就是希望苏轼仓促之间也来写一首,看看他这个水平,以验天下之所向慕者,天下人都说苏轼的水平那么高,才华那么高验证一下,所以苏轼在宴席之间当时所谈的周穆王西王母的这样一些神话传说,立刻用柳永的《戚氏》这个词调填了一首词,据说是:随声随写,歌竟篇就,才点定五六字。随手就写出来,最后大概修改了五六个字,这个可能也是为了压倒柳永。

而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俞文豹《吹剑续录》里所记载的,说:

东坡在玉堂,东坡在学士院任翰林学士的时候,有幕士善讴,有一个很善于唱歌的幕僚。苏轼就问,我词比柳词何如?我的词和柳永的相比,你觉得怎么样?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个回答也很巧妙,据说公为之绝倒。就说这个说法很准确的揭示了柳永词风和苏轼词风的差异性所在。而这个时候苏轼做翰林学士的时候,苏轼的词中的名作,这个时候基本上都写出来了。所以到这个时候,这么多有名的词都写出来了,可是他心里面还是有着柳永的影子。

对于自己一贯以来以这种雄豪的风格,来扫出柳永的侧艳之曲,还是有很大的兴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