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南推荐语文言明语诗词歌赋故事散文随笔专题理事会·迎新班初选

深谷

2022-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潇湘雅客

一个漫长到无始无终的梦。在梦中,她只是在不停地走,不停地走,好似漫无目的又好似在寻找什么,地点忽而是她出生成长的小镇那条街,忽而是她成家后每日开车上班的路……

终于醒来。起身去喝水,儿子的房间还有微弱的光透出,他要么在用电脑玩游戏,要么在刷微博刷抖音。此刻,她没有恼怒、没有担忧、没有指责呵斥,只有淡淡地,随其自然。

儿子成长的这一路,她是不愿去回想的,坎坷?磕磕绊绊?不太容易找到恰当的词去形容。

曾经她是披荆斩棘一路走过来的。而朋友们看到的她,一直是优雅从容又带几分飒爽;同事眼中的她,更是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又超凡脱俗。她健谈,聊看过的书听过的歌,谈时事聊八卦,对自己、家人、孩子总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她善于倾听,也总能给出适时又恰当的建议。虽然她因老公工作调动、孩子上学,跟着调入现在的单位没有几年,和同事们关系极为融洽,大家亲切地叫她“琳姐”。

琳姐想起白天同办公室的一个同事,因女儿的问题情绪崩溃向她求助,“琳姐,你说怎么办啊?老师建议带孩子去看心理科,我担心她本来没什么问题再给自己贴标签?”是啊,这种问题谁也不能替她选择,替她做决定。“你再慎重考虑一下,女儿的性格脾气还是你们父母更了解。”看着同事焦灼的神情,琳姐仿佛看见了五年前的自己,也预见到了同事接下来要走的路,提醒她,“要和孩子爸爸好好商量”。

没两天,同事已经决定和老公一起带孩子去外地看,预约医生、往返车票、住宿全都定下来了。

琳姐想着,他们夫妻二人一起带孩子去真好。想起当年,自己一个人去北京,因为孩子爸爸根本不相信儿子会心理上出现什么问题,就是觉得他被养得娇气,不承事儿……其他都没什么,琳姐出门儿算是轻车熟路的,只是,一个人既要做决定,又要各种奔波,还要照顾儿子的情绪。当各种检查后,医生诊断书上赫然标着“SDS重度,SAS中度”她的情绪也是崩溃的,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未来的路又是何其艰难。只是在去卫生间时,忍不住哭了一小会儿,又立刻擦干泪补好妆出来,好像什么事儿也没有。她知道不可以在儿子面前显露出担忧、怯懦,一切负面的情绪。因为,从此她更要做儿子坚实的后盾。她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的孩子只是病了,他只是感冒了”。

可是,真如医生所说,能抑郁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或者只是医生换种方式在安慰家长,都未可知。琳姐却笃定,儿子是敏感的,很多时候能清晰又准确地感知到妈妈的想法、妈妈的情绪。最重要的,信息化时代的孩子,没什么是他查不到的,除非他不想知道。所以,她不会瞒着孩子,要开诚布公地共同面对。

记得对于是否用药的问题,母子也经过一番纠结,孩子是强烈抵触的,他还是不能从心底接受生病这件事,另外,各种从网上查询之后,又是副作用又是药的戒断问题,都让他心生恐惧。琳姐说,那咱不吃药,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呢,运动、旅行、养宠物、心理咨询……儿子还是折磨她“如果这些都不行,我也不吃药,如果好不了怎么办?我以后会不会一辈子反复总这样?”琳姐心如刀绞,这也是她最怕的呀,但依然故作坚定地“不会的,小宝会好起来,妈妈相信,你也要相信自己!”

后来,琳姐又带儿子去复查、去私人诊所做心理治疗,折腾了几趟。孩子的学业,初二下学期开始,就是时常请假,请假天数比上课天数多,琳姐就经常出入学校,与老师沟通、向学校请假……好歹是参加了中考,也很幸运地考上了高中。虽不是什么重点高中,但已经敲开了大学的门,也一定差不了。

其实,从孩子状况不对开始,琳姐的世界就仿佛被颠覆了一般,她也期待着孩子沉到谷底之后就是往上走,也坚信着孩子一定有一颗向好之心,可是这样的等待是怎样地磨人,熬人心血呀!若自己的孩子注定是一株迟开的花,那么就静待花开。琳姐知道,这一切的一切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懂的,所以她把痛楚与煎熬都埋在心里,“鸡同鸭讲”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她更不想与同病相怜的抱团取暖。

那些日子,孩子爸爸的不理解、不支持,会让琳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她有时也很是费解,老公在工作单位是骨干,业务精,社交广,为什么偏偏在孩子的事情上如此固执,固执到不肯面对现实,最可气的是不懂也拒绝去学习去了解。

琳姐鼓励着孩子,进步了很多,不去上学的日子,用看原版影片、读原版小说的方式学英语,用历史小说、评著学习文史,理科就找老师辅导……不学习的时候,照顾家里养的小猫小狗、偶尔下厨,除了不爱出门。可能最重要的就是琳姐必须接受,什么情形都接受。妈妈的努力与改变,孩子是能看见、能感受到的。

所取得的进步,有时候会被爸爸的一句话都打回原形。 记得高一期中考试以后,小宝成绩凭英语及文科还勉强在中游,但学习的紧张氛围、学校、老师所施予的压力又使得他情绪低落、焦虑,和妈妈沟通,能否在家学习一段时间,他找网课上,琳姐虽然心里一惊,权衡利弊后,也同意了,可是爸爸,却怒了,“你们娘俩又作,不上学?!不上学怎么考学?男子汉大丈夫的不能坚强点儿吗?”因为爸爸把妈妈也带上了,小宝一句话也没说回房间了。

琳姐半夜起来,看见儿子房间有灯光,就推门,只见小宝揪着自己的头发在无声地哭,抬头再也忍不住哽咽着问“妈,我是不是可没有用了?我怎么这么没用?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我做不到?”都说母子连心,儿子的痛苦,她感同身受。

琳姐何尝不是如此地在心底问过呢,“为什么就是小宝?为什么是我的儿子?我到底哪儿做错了?”如果说从始至终没抱怨过、没委屈过那都是骗人的。琳姐一直以来的人生信条就是“努力才会有不断向前、力争上游的人生”,现在有些动摇,“努力”到用力过猛,是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的。

琳姐有疑问,想要找到答案,那就读书,她读了好多好多书,她读武志红、读曾奇峰,但是面对孩子痛苦地发问,所有书籍中的理论、所有心理专家的建议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么虚无缥缈,此时此刻,都不如一个拥抱传递爱与理解来得更有力量。

她知道,自己一定要坚强有信心,才能给孩子传输正面的影响与力量,屏蔽一些异样的声音,就像小宝的大姑,她曾说,琳毕竟也是搞教育的,怎么这么不会教育孩子?就差说慈母多败儿了。然后,在儿子断断续续地心理咨询中,老师传达的是,他们母子关系太过密切,粘连严重,妈妈心中对孩子的期待无形中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父亲的权威在这个家中没有适时恰当施展……小宝3岁到10岁,爸爸都是在外地工作,每个月回来个一两天,与孩子交流少之又少,更别提什么教育了。至于什么妈妈的期待带来压力,琳也委屈,试问,哪家父母对孩子没有期待?有的父母更简单粗暴,就是要求考好名次、考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那孩子不也好好的?

疑问也罢,委屈也好,琳姐知道,他们都是要往前走的,而做为妈妈,她一定要带着儿子走出人生的低谷。

在琳姐的努力下,小宝的高中也算是顺畅,对于他的时而休息时而上课,她也都允许,仿佛是特别自然的事情。底线是会考、高考必须都参加。当小宝状态好,提出想补课时,她心底欢呼雀跃,面上很淡定地说好,然后各种途径找最佳的选择。高考成绩出来后,竟多出二本线40分,孩子高兴、孩子爸高兴,可谓皆大欢喜。只有琳姐,开着车到没人的地方,放声地、尽情地哭了一场,知道这不是终点,至少也是阶段性的胜利啊,她哭自己这一路的委屈、隐忍,这一路的艰难、焦灼,她哭自己的“苦尽甘来”她哭自己仿佛从深谷中爬出,看见曙光……如果说,人一生所经历的磨难、沟沟坎坎是有数的,儿子经历了这些,从今往后是不是该顺顺利利了呀?

现在,因为疫情,儿子学校延迟开学,在家上网课。若不是同事女儿,琳真地不愿想起过往的一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