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杂谈】为什么我总是写不好文章?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写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但是,大部分人总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这个技术明明我都懂了,我却没法好好的讲出来或写出来?明明我今年的工作绩效很好,但是我却没法好好的展示出来?
为什么你会认为你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其他人就一定能够理解?
为什么你是一个好人,却写出了烂文章?
知识的诅咒
在《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中,作者提出了知识的诅咒这一概念。
知识的诅咒是指: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个专业的词汇叫做“信息不对称”。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二手车理论。在二手车市场上,二手车的卖方掌握了二手车的全部信息,比如车子的新旧程度、驾驶时长,而二手车的买方得到的信息则是不完全的,在买方不能得到所有信息的情况下,可能会买到不能令自己满意的二手车。
而同样在写文章的时候,作者与读者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
为什么好人写出烂文章?据我所知,知识的诅咒是最佳且唯一的解释。很简单,作者没有意识到:读者并不知道他所掌握的知识,也不熟悉他业内的行话,不能领域他觉得简单得不值一提而故意忽略掉的推导步骤,更无法想象对他来说明若白昼的场景。于是,作者不肯花时间解释术语,不肯详述推导的逻辑,也不肯提供必要的细节。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由于写作往往发生在个人的独立空间中,也就是我们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
当我们处于作者这个位置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读者的感受,我们自以为写出了幽默有趣的内容,也许在读者的眼中只是枯燥而乏味。
破解知识诅咒
当我们明白身后有读者,是我们摆脱知识诅咒的第一步。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永远有效,因为不管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你并不能更精确地知道他人到底知道多少,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小火君在创作悬疑小说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体会。与言情小说更注重恋爱的过程不同,吸引读者往下读的,往往是悬疑小说的结尾。结局越出人意料,反转的越离奇,小说的评价往往越好。反之,如果,前面情节铺垫的很好,但是结局平平,在读者的意料之中,也会对小说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小说家最重要的是,知道读者会怎么想,或者引导读者往其他的方向想,这样可以让小说的结局更为惊艳,欲盖弥彰。
所以,知道读者的心思是创作者应该时时刻刻考虑的事情。但是,推测别人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永远无法准确的知道哪些是你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所以,在达到终极目标之前,我们还有一些循序渐进的路径。
比如,发现常见的困惑区。
读者一般会被一些专业词汇迷惑,比如术语、缩略词和技术名词的使用。当我们使用这些词汇时,读者会需要很多的认知成本,有一个方法可以减少这种认知成本。
用更通俗易懂的词汇代替。比如把“小鼠模型”替代成“老鼠”和“鼠类”。
事实上,当我们使用专业词汇的时候,其实是使用了抽象概念,作者使用多少抽象概念合适,取决于读者有多少专业知识。要猜到一个典型读者掌握的组块,需要一种很少有人具备的洞察天赋。
钟形分布的读者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变成了,我们要对读者熟悉相关话题的程度作出估计。
有意思的是,读者的知识水平一般是呈正态分布,当知识水平处于顶端时,我们使用的专业测绘会让读者觉得太容易,无须多讲,而使底部的少数人困惑,觉得太高深,而听不太懂。
我们应该多去关注底部的人群。
功能固着
当人们熟悉了某一事物时,我们会对它的用途想得更多,却很少想它得外观和成分。这种转换在认知心理学课上被叫做“功能固着”。
为什么我们喜欢用专业词汇,其实是因为我们得思维方式也会产生固着,当我们已经知道了专业词汇得功能时,会下意识地不再用事物本身地名字来称呼它们。
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思考,这个专业词汇是不是会给普通的读者带来困扰?
一些金融类的畅销书,往往是金融专业的学生无法读下去的,因为通篇的故事写作,让人无法吸收到关键的知识点。
但是,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普适的读物。原因是,没有太多的专业词汇会束缚他们的阅读。事实上,小火君在理解很多专业词汇时,也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其实很多专业词汇说的很高大上,换一种说法大家就理解了。
比如,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我们直接说股票指数基金,会更容易理解一些。所以,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尽量使用让人明白的说法,也可以加上一些注释,比如ETF(一种股票指数基金),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快的理解。
获得反馈
我们很难具备超越自己的预测能力,所以反馈很重要。
要获得反馈的方式很简单,把我们的文稿给那些与目标受众相似的读者看,看看他们能否看得懂。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对自己推测别人心中想法的能力会过于自信,有时甚至到了自欺的程度,即便是对那些关系最密切的人也不例外。
因为自己的推测能力有限,所以请别人直接说出对于文稿的意见是最好不过的,当然如果说请人看文稿比较难,也可以自己多多检验,但是需要等自己已经不太记得文稿的内容时再去检验,效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