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简读中国史》(四)
中国历史的第四条大的脉络——在一头一尾两次巨变中间,中国政治和社会一方面不停地循环,另一方面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演进。
本节简要介绍了两次巨变之间,政治及社会不停循环包括的内容,以及政治技术不断演进的方面。
从表面上看,从秦到清中间这两千多年陷入一种简单的循环当中。包括王朝更替的循环,以及其他方面的很多循环。
比如在皇帝与丞相的关系上,表现为皇帝对丞相的防范,用自己身边的临时的秘书班子取代丞相或者正式的政府机构。结果这个小班子又演变为正式的政府机构,皇帝又建立新的小班子取代这个正式的班子。
这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丞相的名目不停变化,从丞相变为尚书省,再变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变成内阁大学士,再变成军机大臣。
当然,这个循环当中也有进步,那就是政治技术的不断演进。比如,虽然皇帝和丞相的关系虽然总是在不停地循环当中,但总的趋势是皇权越来越重,直至完全取代相权。这一变化,又影响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
中国历史的第五条大的脉络——边疆与中央的关系问题。
本节介绍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新兴政权,都是起自边疆地区。
对夏人来说,商人是边缘民族,是东夷。对商人来说,周人也是边缘民族,是西夷。而在中原的诸侯国看来,秦人也是西边的蛮夷之国,受草原文化影响极深,“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待之以夷狄。然而正是这个边缘的、被视为蛮夷的国家,最终一统天下。
这种边缘与中央的关系,到了汉代以后,还产生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几乎都是起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占据半壁江山,或者一统天下。
比如鲜卑的北魏、契丹的辽朝和女真的金朝,它们占据了半壁江山。蒙古的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则霸气地一统天下,他们都曾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
这些民族有很多相似性,比如鲜卑契丹、女真和满洲人都剃去前额和头顶的头发,鲜卑有“八柱国”,契丹有“八部”,满洲有“八旗”。
隋唐两朝也是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极深的王朝,因为他们的开国之君身上不但有着至少一半以上的鲜卑血统,而且在文化上也严重地“鲜卑化,这些在隋唐前期的政治中有鲜明的体现。
因此,边缘民族入主中原,是中国历史的规律性现象,并不是个别的特例。这一规律性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本节没有阐述,让我们期待后文吧。
以上就是这本《简读中国史》的大的脉络。接下来,该书就按照这些脉络分章进行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