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之于谦的守卫之战

于谦,生卒年为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于谦可以说是一位伟大之人,怀着敬佩之心,我无法完整的写他,毕竟这套书介绍得不是很全面,手上的资料又有限。
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延续了明朝上百年寿命的人,是明朝绕不过的话题,那就写写他的成名之战——北京保卫战。
这是一场阻击瓦剌的战争。
一 背景
明英宗朱祁镇继承皇位后,信任宦官王振。王振公然干涉内政,大权在握。
同时,王振还是一个有远大追求的宦官,一直想追寻他的英雄之梦。于是,正统十四年七月,王振主动请缨去迎战瓦剌的也先部队,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
王振不懂兵法,独揽军事大权。八月,在那场著名的土木堡战役中,明军二十万人的军队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被生擒。
出战之时,大明几乎倾巢出动,北京城内空虚,大明危在旦夕。
二 英雄的怒吼和担当
此时的于谦,任兵部侍郎。
各位大臣都很清楚当时的境况,是异常的艰难。瓦剌铁骑的破坏力不是吹出来的,北京已经难保。一些大臣主张迁都回南京,但于谦却用一声坚定的怒吼以示留下来的决心。
吏部尚书王直也站出来支持于谦,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终于获得了监国的朱祁钰的支持。
于谦代理兵部尚书,也担当起了防守北京的重任。
这是分量最重的担当。如有失误,他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三 战前准备
于谦首先要做的,是调兵和稳定军心。
精锐部队已经在前线被歼灭了,留下来的多数属于预备队。还时不时地有人鼓吹瓦剌人的英勇,否则,自己的皇帝和二十万大军也不至于被那么快的被摧毁。
在综合分析了当前形势后,于谦做了以下决定:
1 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2 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
3 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
4 宁阳侯陈懋所不浙军。
在于谦的努力下,京城人心渐稳。至九月下旬,京城的防卫已基本完善。
四 开战
十月,瓦剌也先的部队向北京进发了。
此时的北京城内,于谦已想尽办法集合了二十二万人,但整体战斗力不强,作战经验不足。
包括于谦自己,他本身就是文官,面对战争,他顶多也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参加过战争。对于这场保卫战,他是报了必死的决心的。
北京城有九门,其中最重要的属德胜门。在分配守卫任务时,于谦把自己分配在了德胜门。同时,他还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站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正当众人庆幸从于谦那令人窒息的军令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于谦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意思就是,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如果不能取胜,也不要活着回来了。这场战役只能战胜,不能战败。
就这样在于谦等众人的誓死守卫之下,北京城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保住了。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当时,可能比于谦有能力的人也有,但是敢于担下如此重任的,却没有几个。
英雄,就是普通人顶住了压力,克服了恐惧,坚持到了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