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畔新“渔歌”
阳澄湖畔新“渔歌”
文/徐小良
《蛇岛》是一部当代乡土小说,本土而本色,讲述的是苏州阳澄湖畔的女主人公陈秀萍,遭遇婚姻不幸后,勇于改变命运,承包下阳澄湖中的一座荒岛——蛇岛,最终开发成“世外桃源”的农家乐小岛,并收获了新的爱情。
作品讲述了中年创业的故事。主人公陈秀萍“二十多年前”只身来到蛇岛,当时的她38岁。38岁创业,不晚。要知道,小说作者蒋坤元,就是阳澄湖畔土身土长的农民,40岁创业,并且一路上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文学梦想,现如今创业与创作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蛇岛》便是表现阳澄湖农民改天换地精神的一部作品。
作品也讲述了中年时代的爱情。女主人公陈秀萍承包蛇岛后,需要帮手。村人老五得知了陈秀萍的情况,对她心生爱意,心甘情愿也满怀憧憬地上岛做她帮手。“陈秀萍从老五的话语间,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的绵绵爱意,并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兴奋。不过,她想现在不是时候”“因为我现在的心思都在这个蛇岛上,如果搞不好这个蛇岛,我就不要什么爱情生活了”。中年时代的爱情,清醒。正如陈秀萍说的:“像我这般年纪,见的世面多了,看问题也不再像从前那么天真,那么简单了。”但这种感情里的“真善美”,却更醇厚了。
这便是小说中两条交织着的脉络。而在内容情节上,也有两样东西,是这部小说中的亮点。
其一是性描写。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有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农民的故事中,紧贴生活,正视了性的存在;同时结合情节,不是为了性而写性,性的描写已然被赋予了超现实的意思。
陈秀萍初上蛇岛,在荒凉的夜晚被流窜的歹人强暴。这是主人公今后所面对的困苦的隐喻。老五爱慕陈秀萍,但也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内心狂热而行动上彬彬有礼、关爱备至。这是一种蝶变的等待,最后涅磐的不只是男欢女爱,更是奋斗后崭新的生活。最后,故事是圆满的,蛇岛上两位同心创业的农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他们真正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样一种“性”的方式,于当时而言,就是一种突破性的精神力量。
所谓“食色,性也”。另一要说的亮点,就是“食”,苏州的、阳澄湖畔的、地方风味的美食。因为是地道的乡土小说,这些美食在作者笔下是那么自然地镶嵌于内容之中,仿佛乡村的空气里剥离不去的家禽牲畜的气味。
陈秀萍一个人在岛上,没什么吃的,就捉了一条大头鲢鱼做鱼头汤。晚上把渔网下在湖里,早上收网,就可以做一顿虾粥早餐。请劳力在岛上挖鱼池,请大伙儿吃的是红烧湖鲜,一网捞上来,有阳澄湖野生鲫鱼、黑鱼、鳜鱼、螺蛳,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捕到野生甲鱼。
江南农民们的早饭,多数是吃粥,但也常常换换口味,比如菜肉馄饨、糯米饼,比菜肉馄饨鲜的,是一碗草鸡汤,鲜得“打耳光都不放的”。上街办事,肚子饿了来一碗苏式排骨面、猪头肉面,是标准“吃点心”。
陈秀萍身体不适,老五出门拔了一把野葱,做野葱蛋炒饭,香气四溢。怎奈陈秀萍没有胃口,老五又忙不迭做了一大碗野鲫鱼汤。陈秀萍胃口大开,把一大碗汤都喝了,把鱼也吃了。
一千位读者眼中就有一千部《蛇岛》,真说不好,哪位“吃货”读者看着看着,垂涎三尺把《蛇岛》给啃一口。
作为苏州地域的乡土小说,使用了方言词语,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句式。如果不是这样的乡土语言,毕竟,有些意蕴,是用无论怎样的文学语言也表达不出的吧。品读《蛇岛》,它就像是阳澄湖上的烟雨,轻轻的淡淡的,却韵味十足,回味无穷,包含着一番气象。(原载2019年1月19日《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