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君陪你读美文小L的故事会小说

【L说】“多数人80%的压力不是来源于社会,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

2019-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L君有话说

文/L君

前几天在“数英网”上看到一则报道《自媒体小编的一天》,大致内容讲述了作为自媒体编辑工作中各种各样的辛酸苦辣。好奇心作祟点看了评论区,看到差不多40条评论,大致都在说:“本以为自媒体工作是相当有趣的,哪成想这么没意思,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应该跳槽。”

大部分人都在说自媒体工作不好做,后悔自己不应该听信“谗言”而转行,自己没那个精钢钻揽什么瓷器活?诸如此类评论引得众人感慨万千。

到底是自媒体工作确实不好做,还是自己已经没有当初的热情了?不如换一种方式来提问:到底是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无趣,还是你们认为生活和工作从来就不会有意思?

总有一些人,好像从来都没什么爱好,后来就变成了做什么都一般般,没有激情,工作了四五年仍没任何变化,做的事情和之前差不多。又或者刚刚接触时特别富有上进心,做什么都充满活力,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再那么激情四射了。

要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会告诉你说:“生活工作不就是这样?还能变成什么样?”

还有些人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依旧充满着好奇心,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挑战,好像永远有花不完的精力去做别人不敢想的事情,在某些人认为做这些没用的时候他们却屡屡获得成功。

为什么别人对事情都感兴趣?而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什么也做不好呢?

多数人80%的压力不是来源于社会,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兴趣是什么时候离开了我们?

在远古时代,连生存下来都是难题的社会中,为了存活下来祖先们在顶着饥饿、恐惧、寒冷等不良因素下不停地主动探索,学着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为自己和族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从那时起,人类的大脑中便形成这种记忆,一旦要求被满足时大脑就会释放出大量多巴胺,把身体中的紧张感驱逐并转化为快乐,然后开始寻找下一个可以转化为快乐的目标,这样不停地刺激大脑。

从小到大我们也似乎经历着这一过程,比如儿时得到了老师的小红花就会快乐,长大后喜欢的人恰好喜欢自己会快乐。可随着生活越来越便利,这种刺激变得越来越少了。

很多能人义士之所以在一个领域中发光发热,除了天赋之外,更多的是从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快乐,这份快乐促使自己向着更高目标迈进。像“顶级厨神”戈登·拉姆齐说:“我并没有多爱吃,我只是享受做菜的过程。”

同样是填饱肚子,厨神拉姆齐选择自己动手,享受满足果腹感的同时也享受下厨带给自己的快乐。我们则选择叫外卖,心想着:“不都是一样的结果么,干吗那么麻烦?”当今社会下人们越来越不习惯用长时间做一件事让自己满足,而是喜欢用短暂的快乐让自己满足,比如:玩游戏,看娱乐节目,以及各种现代社会体系下的脑力消耗产品。

兴趣本就是需要长期培养,这一过程如果被其他短暂满足方式代替,大脑即使受到刺激也不再分泌快乐多巴胺。而长期坚持才能得到快乐的满足感也就越来越不被适应,索性人们也就会对各种事情不再感兴趣,兴趣正在逐渐被我们抛弃。

多数人80%的压力不是来源于社会,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兴趣就是让自己完全享受其中

记得《爱情公寓》中展博想认识女孩却总是怕自己失败,怕被人拒绝没面子迟迟不敢行动。子乔则不同,他虽然经常和女孩搭讪也很花心,但他十分享受约会的过程,不论眼前的女孩是否喜欢自己,至少他和女孩在一起的时光让他感到快乐。

佛家也说:“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就是禅,就是快乐”。只可惜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他们好像从来没感受过乐趣,好比想学英语,想看书,转念一想做这些到底有什么用,读完书后根本用不上怎么办?抱着这样的思想是无法从任何事情中获得乐趣,自然就对周身的一切不感兴趣。

再联想到那些为了兴趣跳槽的人,在其他领域投入了一段时间发现成绩甚微,然后开始怀疑新领域是否适合自己?渐渐地激情也随着自我否定和投入减少而冷却。

在蝴蝶效应下,不投入自然没有成绩,久而久之它又变回曾经工作时的样子,转念再安慰自己说:“我可能不感兴趣,不是那块料吧。工作就是自己谋生的手段罢了。”工作本身赋予的附加值也就不复存在。

《拆掉思维的墙》中对兴趣一词解释的非常有趣,兴趣英文单词是interesting。来源于拉丁文词根“inter”,在……之间,后面加上了最高级(est)和代表当下的“ing”。这种构词方式告诉我们: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

也就是当真正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不论这件事情多么简单卑微,都能感受到无比快乐。

如果无法投入,如何能培养兴趣进而让自己快乐呢?

多数人80%的压力不是来源于社会,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重拾兴趣之种,让生活不再无趣

搜狐CEO张朝阳在2008年《中国企业家》中被采访,讲述在创业过程中的点滴。过程大致如下:1999年为了金融安全和公平而奋斗;在2008年实现了梦想后,则为了不奋斗而奋斗;到如今为了真正的自由奋斗。

从张朝阳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接一个的目标来激励他不断奋斗,过程虽苦他却乐在其中。如果在1999年张朝阳因害怕失败没有尝试创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搜狐。

正是我们敢于冒险,亲身体验生活才能创造出无限可能。假如成功了,会收获喜悦和回报;哪怕不成功,它也会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像爱迪生一样,唯有笑着面对实验失败,才能从几千种材料中试验出灯泡所需要的那一种。如果他在尝试了十次失败后放弃发明,今天也不会拥有光明的人类社会。

那么如何让兴趣重回自我?

1.增加生活中的多样性: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遇到相似的问题,遇见相同的面孔,久而久之会让自己陷入封闭状态中无法自拔。认为一切理所当然的同时会对自我生活模式感到麻木,对事情毫无兴趣也是理所当然。

不妨尝试学习一些新技能,无需精通,只需要利用20%业余时间入门即可。通过学习去拓展自我认知,接触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期间也会认识很多新朋友。也可以试着跟不同的人交流,建立新社交圈子。哪怕是上网也要寻找和发掘新鲜事物,这些新发现也会让封闭的自我打开。

2.尝试不计回报地做事:很多人在做事之前往往会衡量行动后的收获大小,大部分人认为没有收获就没有意义,也会想着用最短时间,最短路径得到最好的结果。事情本身带来的价值反而被忽略不计。

将回报暂时抛在脑后,全情投入一件事情中,不要考虑它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要知道生活好像镜子,我们对生活全情投入,全力拥抱,生活也会全力拥抱我们。反之无趣之人永远在瞻前顾后,把自己跟生活隔绝开来,有趣的生活也将躲开他。

3.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就是将事物本身赋予意义的过程。正如为什么有钱人喜欢买奢侈品,并不是它性价比多高,而是通过买奢侈品凸显了他们的尊贵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事物赋予仪式感,在全情投入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就会获得动力,哪怕不能对生活产生剧烈变化,也能让内心得到充分满足,将我们从忙碌拥挤的琐事状态中拉出来,重新感受自我存在感,找回生活的意义。

不论对事物是否感兴趣,它都是基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最核心的还是要对生活报以热情,找到活着的价值。

多数人80%的压力不是来源于社会,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无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作天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