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书》|人物采访

为什么贫穷限制想象力,这位教授的解答最让我服!

2018-05-30  本文已影响12人  嘚瑟咖

为什么贫穷限制想象力,这位教授的解答最让我服!


《嘚瑟咖/ Deseka Artech Media》



年书|贫穷为什么限制想象力?这个研究想象力的教授回答最让人服_腾讯视频

火星人乘坐飞碟接近地球,激光枪扫到之处,削铁如泥,克隆并复活人类、神秘的科学怪人、各色各样科幻形象的罪犯上演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都会令我们产生莫名的兴奋,着实令人感叹到想象力的无限可能呀!

到底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了呢?本期我们的《年书》人物是吴岩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的吴岩教授,一个科幻爱好者,对未来有强烈兴趣的人,他在科幻的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想象力研究里也是国内领先的。

《年书》人物

吴岩

南方科技大学

人文科学中心教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吴岩,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多年游走于科幻文学创作研究与教育学界,不停的尝试各种跨界。所创作的各类科学文艺作品有30余部,主编和翻译文集3部,科幻理论专著有15部。主要代表作有《心灵探险的故事》、《生死第六天》。

1962年出生的吴岩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荒漠的时代,那时候物质贫乏,各种书籍被禁止,能看的东西几乎没有。吴岩会乖乖遵守当时的规定吗?当然是不存在的。

      文革期间整个图书馆这个小资料室都是封闭着的,不准进去,经常我们能从窗户看,看书架都是那些老书,觉得非常好非常好,很想进去。终究有一天有人把这个玻璃搞碎,搞碎以后进去找这些书来看。那我看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这些,所以小时候就对科幻这东西特别有兴趣,因为社会生活很乏味单调,科幻里边就真的是阳光灿烂,那个未来你想想那么好。——吴岩

这些书籍从此改变了吴岩的兴趣、理想乃至梦想,这也为他打开了想象力的大门。还在读中学的他就已经是发表了科幻小说、科学小品,成为了少年作家。

可惜的是在当时并没有与科幻相关的专业,吴岩在大学选择了一个文理跨界兼容的学科——应用心理学,最终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生教育管理学。1991年,他还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课程,但这看似成功的事业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一直想在教育管理学和科幻文学之间找到甜蜜地带,却发现离现实越近离想像力越远。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也变成了教师,生活也碰了些钉子,逐渐感觉我那些想象都没有了,对现实生活也就失望了,结果失望以后我发现想象力回来了。就是反而当你对现实有很多渴求的时候,人是没有想象力的,因为这些现实的渴求太真实了。一旦你说生活就是这样的时候,想象力就复活在生活之上,它在另一个位置上复活了,它跟生活是无关的,是真正的自由的想象。——吴岩

 

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曾经出现过大众读科幻的热潮。比如郑文光的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发表以后,北京市曾出现一股“火星热”,老百姓晚上到天文馆排着队用望远镜看火星。70年代末叶永烈出版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第一次就印了160万册,两周之内售罄,后来再加印卖到300万册。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时代,回到那个时候的科幻热潮已经很不容易了。

作为科幻文学学者,吴岩曾不止一次去高中给孩子们办讲座。

      经常是我问学生们,有多少人读科幻小说,举手的寥寥无几,至于原因也很简单:“老师家长不让看,怕耽误高考”。——吴岩

 

僵化的教育模式禁锢学生想象力,认为幻想是不好的,这就是中国始发性研究匮乏的根源。2017年,作为北京人的吴岩他放弃了在北京既有的利益格局,南下深圳,到南方科技大学筹建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充分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去以为幻想是不好的,你看中国的教科书,心理学教科书,它有三种想象,一种叫再造想象,一种叫创造想象,一种叫幻想,再造想象是把现实再造一下,创造想象是你要创一些东西,幻想是你已经完全没边了,其实这是一个升序,应该是越来越棒,要为幻想正名,要为这种跨界毫无边界的思绪正名,如果没有这个人类怎么离开他生活的地方,怎么能够去到另一个星球,怎么能够奔向另一个宇宙,怎么能够超越这个宇宙。——吴岩

科幻文学在当代中国还没有进入主流文化,但为什么在西方,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化直接接轨呢?是因为电影的原因。科幻电影的上映往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吸引着人们关注科幻领域。

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记录,关注《年书》,关注我们“嘚瑟咖”公众号,邀您聆听观看更多关于吴岩的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