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2018-08-04  本文已影响967人  乐仁智l让文字在山水间跳舞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阅读.补丁

林志 施翔宇 福建 高一

      杨柳扎根泥土,带来枝繁叶茂;泡桐不惧盐碱,送来盎然绿意。他,如裁缝,为这残破的土地,补上了久违的希望。

      衣服打满补丁,他不愿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却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方土地。治水、治沙、治碱,一针一线,补上了焦桐,补上了希望。

        除了他,从未有人,敢叫这日月换新天,敢叫这盐碱变绿洲。他化作补丁,深入群众中,深入沙丘中,用自己生命的每一秒,抢回了一方天地的恩泽。伟大,他完成了无数人民的心愿;平凡,因他只是一个补丁。

        他大可不必做此,在一富庶之地,发展经济,建起高楼大厦。以他的能力,在另一方天地,事半功倍,他定能走得更远。那他何必来到这沙丘?何必忍受风沙?何必要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可他就是这么做的,不要功名,不要金钱,所要的仅是这一方土地的生机。

      他是傻嘛?不,这是他的伟大。他虽只是补丁,却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补丁,补的,是人民的破洞。他担起了一个补丁,所该承担的责任――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

      补丁生而平凡,却因不断的补洞,而伟大。他真正地做到,将人民放在心上,把奉献融入言行。一棵棵焦桐,在这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奇迹般生长,这是针线,缝在他身上的针线。这针线,将他的一生,他的灵魂,缝在这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生于沙丘,死于沙丘,他是沙丘的儿子,最终也将回归沙丘。短短四十二年,他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带来了一片片绿意,送去了一份份未来。他是沙丘的儿子,沙丘不会忘记他,不会忘记他所做出的一切。

      站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沙丘上的新城,是他不凡一生的写照。

      他,焦裕禄,永远在我们心中。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阅读·追思焦裕禄

张宇萌 南京 八年级

毕博嘉 黑龙江 九年级

目光触及到这几字标题——“追思焦裕禄”,思绪便不觉被牵引,一步一步向前深探。

开头便展现了一座中原的小县城——兰考——的巨变。而这巨变产生的原因就是我们接下来要阅读的这一篇章的中心——焦裕禄精神。

接着向下阅读,思绪又追溯到96年前。那个山东偏远小村庄里,一位未来伟大的好干部诞生了。他勤奋刻苦,努力学习,兢兢业业。可就是这样一位国家栋梁之才,在四十年后却不听阻拦,来到了这民不聊生的荒芜之地。

风沙、洪涝、盐碱,一样一样地侵袭着,冲刷着这里,似乎还嫌不够似的。人们流离失所,一点一点被摧残,苦不言堪。

他就踏上了这样的土地。阅读到这里,我不禁想:他该抱着何种坚定的信念才能来到这儿呢?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此时,这位英勇的战士似乎就站在我眼前,他的目光坚定,里面似乎还燃烧着熊熊好胜的火焰。他们要战胜自然。

他带领兰考人民亲身实地去考察,深入钻研,科学决策。同时号召全民众都投入进工作来,为改变这不毛之地。

他抓典型,树红旗,以点带面。他拼上性命,只为改变兰考面貌。“……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我顿了一下,心中油然升起对这位人民榜样的敬佩。

正因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在这苦干了470个日日夜夜。在这期间,肝病病毒毫无征兆地缠上了他,终于爆发成癌细胞,侵袭了全身,抱着未完成的遗愿,去了。

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句话:“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即使未改变沙丘,但是改变了人心。他毕生的追求不会了无结果,大家被焦裕禄精神所触动,兰考人民将代替他完成遗愿。

读到这,我对焦裕禄肃然起敬,我似乎能从兰考人民身上看到焦裕禄的影子。坚定不移,初心不变。这是勇气,是信念。兰考改变了。

“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不知不觉就到了分别的时刻。结尾处深刻的情感几乎要流溢出来,他用人生42个春秋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在人们心中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鲁迅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真死掉了。"焦裕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他与衣服 

南京 9年级蒋镆翰

镇江 8年级洪庭威

新中国成立是昏暗的,全国各地天灾突袭降临,兰考县也逃不过这次噩梦。 

1962年某一天兰考的夜晚,寒风凛冽,如同刀割;雷雨交加,气势汹汹。看似高大的树木早已被这环境折磨的狼狈不堪。人们都回到家中躲风避雨,仅有一位衣衫不整的中年男子,伫立在混乱的天地间,攻坚着严重的灾荒。 

衣物被雨水冲刷,紧贴在男子的后背,他紧握手头上的工具,辛劳的刨着泥土。这时的衣服掺和着雨水与泥土,可以说是非常揉拧了。衣领的纽扣被大风强烈的攻击着,只有一根细线才勉强将它保住。汗水也从男子的脸颊缓缓流入衣领,不过一会,衣领就变得十分粘稠,似乎将领中的油渍挤一挤就能够炒出一盘时令蔬菜,衣装整体用朴实一词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经历一天的休息,他来到了县委会开始一天的工作,身着蓝色夹克的他,显得无比精神。  可耀眼的大衣上却也遍布着许多无法抹平的皱褶,几块新旧交替的大补丁更是拉低了衣物的品质。领口东倒西歪地露出几根暗黄的白线,一看就知道穿上它无比难受。可他却以惊人的毅力一直忍耐着,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就是舍不得换。他一直认为县委书记和民众没有任何的不同,他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 

可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步步,一步步地侵入了他的身体,他病倒了。窗明几净的房间内,一张大床,上面,是面容憔悴的他。身上,一件整洁的白衬衫,脸上,是他从未有过的从容和泰然。 

他的衣物代表他的一生,朴实就是他的个人标签,虽成天在污浊中工作,但内心却洁身自好,从不同流合污,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粗布衣

镇江  八年级  钱承炫、王益鑫

      “妈,这衣服破了,扔了吧。”自幼便有些娇气,衣服穿破了总是直接扔掉。有关节俭的名言虽常萦绕在我的耳边,我却依然我行我素,绝不穿破衣服。

        烈日当空,树木摇曳,发出许许呜咽声。步行至焦裕禄纪念馆,伫立在馆前的是一尊朴实的雕像,不同于那些圣人祖师的雄伟,一位老者,穿着一席破棉袄,扛着锄头,带领人民下田劳作,在灼热的阳光下,是那么的朴实、辛劳。那脸上的微微笑容,是多么的亲和、和蔼。

      这是一位多么朴实无华的老人啊,全然没有一位县委书记的傲气,就像老农民一样在地里默默无闻。焦裕禄的故事从小便萦绕在我的耳边,却不晓,他是多么的谦虚、低调。

        缓缓踏入纪念馆,一路上,许多古老的旧农具摆放在两侧,点点锈斑将焦裕禄的节俭,淳朴完美体现出来。

        突然,一堆深灰色的光影映入我的眼帘,定睛细视,那是一件焦裕禄衣服,毫无光泽,走进端详,领结上,全是写已经发烂的线条,衣服上补丁满满,有些地方,还不止一层补丁,破洞之下,尽显纤维的粗糙,里面的烂棉花脱落严重,仿若风一吹,便会飘翔于空中,一去不复返。如此破旧的烂衣裳,竟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县委书记的衣物。 我顿然心头一惊,内心深处仍然无法相信。

        但当我看到那古老的照片,焦裕禄顶着骄阳在地里劳作,笑的是那么真实,没有一丝虚伪,我顿感天旋地转,心脏在剧烈跳动。

      我低下头,看了看自己的衣裳。想到自己的衣服奢华,时髦,哪怕有一丝残破,一道划痕,就把它扔掉,顿感自己是多么的虚伪、奢侈,为了那么一点虚荣心,铺张浪费,父母指责还振振有词。轻呼一口气,暗暗发誓,一定要如焦裕禄那样,朴实节俭。

        人生在世,身裹貂皮身着纱,虽使外表华丽,内心却显得虚伪而又丑陋。而朴实节俭,如焦裕禄一般,将视野放远,不聚焦于眼前一隅,将人民,将天下是为己任,讲人民,将百姓的利益发在第一,方才是身心皆美。

        人生也是如此,唯有朴实的灵魂才是美的。将他人利益视为先的灵魂是俊的。人性若此,方才能真正的将自己的灵魂升华。

        轻轻地离开了那件粗布衣。看看自己的衣服,轻轻拍走了上面的灰尘,发现其上有这一道破痕,破孔虽冷,心中却尽是温暖。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阅读.鉴

        苏州 七年级许昊 丁一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焦裕禄的精神,在历史舞台上闪耀,也让我们,认清了自己。

        两年治三害,致死不懈怠。焦裕禄在上任时身先士卒,顽强不屈,坚持拼搏。灾害发生时,不管救助再苦再累,还是再穷再难,他永远是第一个赶到的。兰考有三个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为了探查三害的根源,他亲自徒步近五千华里;为了寻找水源,他只能冒雨查河流走向。他为了兰考献出了他的生命;为了人民贡献了他的一生。那个弯着腰,那个顶着风,冒着雨的人,是焦裕禄,是他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他的艰苦奋斗背后,不是冷漠无情的钢铁,而是一腔温暖的鲜血。雪夜,他不想自己冷不冷,也不想自己饿不饿。他的心中,总惦记着群众缺不缺粮食?有没有柴烧?牲口会不会冻死……天刚亮,他就搓着尚未捂暖的手脚,挨家挨户地送粮,送柴。自己的手脚虽然冻麻了,但他的心里却是温暖的。

        如果他的访贫问苦你冰冷的心无法接受,但他的严于律己是不可否认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对自己严格并且约束自己,怎么能办成大事?他,焦裕禄,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并不富裕,但他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儿子因认识售货员,看戏未买票,焦裕禄得知后,立马叫他的儿子回去补票,不能“看白戏”。这件家常小事,恰恰反应出焦裕禄的严于律己。这不仅仅是对自己严格了,他还教育他的儿子严于律己。一个人,他把他自己严于律己的精神传播出去,这不正是严于律己吗?

        回首当今,现在的人是多么冷漠。欺侮劳动人民,嘲笑穷苦人民,只知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却忘记了自己心底的纯真与善良。面对焦裕禄,你那颗冷漠的心是否温暖了?你温暖的手脚真正温暖吗?面对这面镜子,你是否认清了自己。

        那面镜子是否还清楚,我只知,他照出的,是你自己。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

                      赵若煊 镇江八年级

                      陆厚臻 山东九年级

  “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活着没治好沙丘,希望死后把我埋在兰考的沙丘上,死了,我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我,一个小小的冒号,能引导一整句话。而他焦裕禄,一个小小的县委书记,却能引导所有的兰考人民!太阳灼烧着空气,天空中的白云都不知飘向了何处,这片甚至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却长年累月地饱受着洪涝的侵袭。风呼呼地刮着,令人睁不开眼。风沙与洪涝交织,使兰考民不聊生。

        洪水来了一次又一次,兰考的县委书记也换了一个又一个。就在人们都陷入了绝望,像要逃离这片不毛之地时。他却挺身而出:“兰考那里正需要人,会有很多工作,我明天去兰考报到。”他来了,兰考的太阳都温和了几分。

    焦裕禄同志使用我的次数不多,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那样的坚定,敢说敢做在他的身上熠熠生辉。兰考的苦、穷、难丝毫没有退减他的勇气,他的棱角分明的脸上分明是自信!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把兰考治好。无论岁月多么艰苦,总有一颗炽热的心在跳动……

      后来啊,他没有力气了,再也无法使用我了。可是,我,冒号,唯独在焦裕禄的身上,感受到了知音的味道……把他的话钉到墙上!他活着,我没有远播他的精神,死了我也要让他的话被铭记,让他看着!

        冒号的下点,无论栽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她,像杨柳一样,因为她总是要站在引号,字词们的前面;

        冒号的上点,就要像松柏一样,当他的前面陪着“焦裕禄说”,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都会挺直脊梁,永不变色,永不凋谢。

        我们,一路带领他的同学,他的同志,感受着他文字间的温度:

        “谢谢你,焦书记!”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阅读.标点

——焦裕禄纪念馆

镇江 八年级 耿子川 镇江 八年级 窦佳成

世间万物静默着,等待着一个人都到来,土地和人民,已经期盼已久。

羊肠小路上舞满了野花,细枝藤蔓缠绕着干裂沙石,阳光,灼裂了曾经泥地上刻下的脚印,遂被风沙湮没。他们已经等待太久。

四十岁的你,远行的行囊早已备好。望着眼前生活的土地,思绪荡进了从前。

从小的你,用这幼稚而不解的眼神,望着严肃的世界。

你所能理解之处,并非你所处世道之现实,目览这饱受压迫的社会,你不甘沉沦于此,誓要改变这一切。

你竭尽毕生之力于兰考。

托于你所志,托于你所行,才得以在此——这个博物馆敬仰你英名。

你也许很想看看这个博物馆罢,也许你还想着兰考人民罢。

如此这般,在下便寻到些许标点,以表兰考人民,以及在下对您的赞颂,怀念。

以下是一个问号的记叙:

    问号,常跟在疑问句之后,乃是疑虑所寄托,心切以关怀。但凡焦裕禄先生所言,句句不离吾之身影。兰考本是贫瘠,面对三灾并害,又雪上加霜,此时始就治理并非易事。何奈享乐并非先生天性,无论世事何般变幻,依旧心系人民,话语中尽是关怀与慈爱。声声问候,关怀融进了人耳,责任与信仰同在。

    人民如他的恋人,既然予以责任,则心系之,则尽其身心付出之,此之谓无私之奉献,无偿之劳形。案牍静卧于他习桌,黄褶旧纸溢着缕缕木清。亲其似子女,爱其若家人。

    敢当言:焦裕禄之心,系于党,系于人民,系于家国土地土地。为民务实业者,当受敬仰。

    吾当以此身为傲,幸为先生语后所缀。虽为标点,却能寄先生之关怀备至,不甚自喜。

    话毕,你却还在那里,凝望着天与地交际之处,;恍然,目眸一紧,迈出一步。

    足下盐碱地一颤。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松·柳·桐

七年级 冯昊 朱新晔 苏州

    焦裕禄,这一个伟大的名字深深的印在人民的脑海中,他用他的一生演绎出属于他自己的奉献精神。

    焦裕禄曾说过,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目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松,屹立与悬崖峭壁,生长于艰难险恶,儿时的焦裕禄,父亲被战乱逼得自杀,自己还被日寇囚禁,残害,那堪称地狱的生长环境,并没有将焦裕禄心中为人民服务的希望火苗吹灭,他忠心为党,无论环境是多么恶劣,他都能在高山之巅,秉承他的精神。

    柳,无处不生,哪里需要,就默默扎根,只为将河岸点缀一丝生机。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生根,在哪里为人民服务,为党服务,这是无私,这是高尚,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下,放在国家之下。

    而桐 抓紧一切的时间,只为努力生长,努力提升,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尽心尽力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阅读.学习

苏州  徐梓萌  初一

镇江  陈雨桐  初一

        “滴答滴答...”雨滴滴在了草地上,没有一丝声音。大街上,小巷里,空无一人。曾经空旷的广场上摆满花圈,白色的纸花落了一地....

        所有人都聚集在广场上,泪珠划过人们沧桑的脸庞,悲伤,凄凉逐渐蔓延在了整个世界。这一天是焦裕禄的葬礼。

        “焦书记啊,你活活为兰考人民给累死的呀!”“焦书记,这就是您救活的孩子啊!”.....一句句痛彻心扉的语言,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焦裕禄曾经为兰考人民,为国家做过的贡献,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脑海中还想着兰考!

        他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生也沙丘,死也沙丘。这是焦裕禄最真实的写照!

        可是即便是像焦裕禄这样的人,还是逃不过病魔的折磨,即使他心系兰考人民,他最后能做的就是魂归兰考,回到大片在他引导下改变的土地,看着兰考逐渐发展....

        他离开了我们,但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栽种泡桐,以林促农。他虽是书记,却没有半点架子,和蔼地对待每一个兰考人民。他从不仗着自己地位高而对别人呼来唤去,他和兰考人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兰考人民心里,他就是他们的恩人,带领他们,带领兰考走出风沙,走出盐碱,走出洪涝的大恩人!

        在新时代的我们也是如此。我们虽然做不到亲国亲民,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艰苦奋斗,学习他的科学进取,像他一样,为自己的目标,心中的方向奋斗。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流星之光

林帅 福建七年级

孙晨轩 镇江六年级

  夜空中,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留下一瞬间的光芒。

  此时,焦裕禄的形象,从那一光明中,传入我的脑海。

  他一生朴实,善良,不过多的追求名利;他为人正直,不会贪图便宜;他对工作极为认真,即使身患重病,也坚持把工作完成。

  1962那年,大自然的狂暴非常严重,上半年到时候连续168天大旱,庄稼大面积死亡,全年粮食亩产仅有43斤,群众人均每天救济7两红薯干,无法维持生计。

  在人民群众无助时,焦裕禄奋不顾身地站了出来,他的身影,像流星一般,给人们带来希望。

  沙、水、碱,三害并存,想要治理好,难度可想而知。面对困难,他并没有屈服。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多个地方进行考研和调查。如此大的工作量,如此简陋的条件。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咬牙带病坚持,最终闯出了治理三害的新天地。

  他的创举,可以称为奇迹。而它的光芒,也永远在天空闪耀。

他一生不谈图什么,一心一意的为人们服务。他关爱百姓,却从来不爱惜自己。别人劝他休息,他不听,但一听到百姓有问题,他便走在最前端。

  他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就如一颗流星,只有一瞬间,却在这一瞬间给人类带来无限光明。

反观现在,遍布贪官。假疫苗,偷税漏税等一系列事情,他们仿佛在金钱中迷失了自我,早已忘了百姓。

  若把焦裕禄比作流星,这些贪官就像是漂泊在太空的太空垃圾。

那道流星已经划过,而它的光芒,却永远在我们心中。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符号的精神

      无锡  袁靖翔  顾杰喻

      焦裕禄为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科学求实,做出的贡献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逗号,但对我们来说确实大大的感叹号。

        焦裕禄全心全意为革命:他坚决依靠群众。用他智慧的汗水,创新的头脑,在兰考的470天的日日夜夜,治好了兰考的洪、涝、碱……看着这个省略号,仿佛眼前出现了焦裕禄正带领人民抗击灾害,为群众服务的感人画面。     

        1963年12月9日晚上,鹅毛大雪铺天盖地,焦裕禄惦记着群众缺不缺粮食?有没有柴烧?牲口会不会冻死?……问号和感叹号就如焦裕禄在大雪天对群众的嘘寒问暖,一个接着一个,没有停息。在危机中,焦裕禄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群众!在黑夜中如一盏明灯,为群众照亮群众的希望之火,让他们不在彷徨,恐惧。

        天刚刚亮,焦裕禄就召集机关工作人员,他说;“我们要在群众最需要关心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说完他带着救济款,粮食和同志们迎着大雪出发了……。省略号就是焦裕禄为群众做出的贡献,数不胜数。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令人对他更加敬佩。

        人生像一篇文章,事情是文字、过程是符号。现在,我用符号串起文字,细细品味焦裕禄的精神。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因尽责而快乐

福建 七年级 吴媛婷

福建 七年级 方润曦                     

  世间有这么一个人,他活着为祖国建设家园,他死后默默注视着祖国前进的脚步,这个人就--焦裕禄。

    伴随着太阳的炎热,我走进了焦裕禄纪念馆,站焦裕禄的雕像前,看着身后的画廊,映入眼帘的全是焦裕禄为党所付出的贡献。

    1964年,焦裕禄因病住进了医院,他看着病床上的自己,他没有一丝不安,心中却想着,沙丘还未治理好,接下去的任务将如何进行。焦裕禄在病危的时候,无心顾及自己,依然在想着如何为祖国做奉献。

    知道焦裕禄病危后,他对前来探望的领导,一手握着领导的手,一边用尽全身的力气断断续续的说:"我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希望死后还可以看着沙丘渐渐变好。"语气中突显出他对祖国的愧疚。

  岁月逐渐流逝,焦裕禄也已经老去了,可即便如此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里,他身上的为祖国奉献的精神,和到最后一刻也不忘祖国的坚持,值得后人去学习。

  他逝世以后,人们在他的枕头下发现了,«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尽管焦裕禄到什么的最后一刻也不忘共产党,也不忘想毛泽东学习,他的坚持,他的为祖国奉献值得我们去赞美,去学习。

    责任是一种使命,责任提升能力。责任感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强者敢于承担责任,弱者往往逃避责任。责任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看起来是为别人,其实最终还是为了我们的祖国,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责任感,每个人都不应该放弃责任。尽责,使我们快乐!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吃苦是福

福建六年级  陈孜逸

福建六年级  吴嘉伟

      兰考,是一个盐碱之地,有一害,沙区。沙区没有林子,没有多少绿地种植作物,人民没有粮食,只能挨饿。

      焦裕禄同志为了治理沙土,亲自去树林理种植泡桐。为了人民能吃上更多的粮食,他常常白天辛勤劳作,种树封沙;以林促农,以农养林。

      夜晚,他为了第二天的劳作就在制定更好更快的方案,夜深人静的时候,一片黑暗,唯有焦裕禄同志房间的一盏油灯还亮着。焦裕禄同志因为治理沙土常常有病在身,但他毫不休息,带病刻苦劳作。

        可他从来都没有喊过一句累的话,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焦裕禄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死而后已。他担心人民作物收成不好,亲自到花生地里徒手除草。

      蜜蜂艰苦采蜜,为谁辛苦为谁甜?

      现在啃吃苦的孩子是屈指可数,大部分孩子几乎全靠父母的帮助,所有苦事累事家务事,一点不沾,绝大部分孩子没有为父母着想过,心里装的全是自己。

      焦裕禄同志,他懂得吃苦,而且心胸宽广,心里容下的是全兰考,甚至全中国的人民。

      焦裕禄同志清廉匀律,无私奉献,身先士卒,与人民同甘苦,给人民带来繁荣昌盛。

      吃苦是福。就像一泓清茶,如果着急地品,是苦的;而细细的品味,有丝丝的甜味。苦尽甘来,迎难而上。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阅读·句子

  镇江七年级黄蕾

  镇江六年级于若溪

      无私是什么?无私就是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是世间的真情所在。

                              ——题记

        迎着凉爽的空调风,可内心却是一片炽热。看到焦裕禄的雕像,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在中国一个偏远的小城,荒凉、贫瘠的土地上,一棵棵耷拉着头的麦苗,随处可见乞讨的难民。一列火车开来了,召唤了许多背着大包小包的人们、拖儿带女蜂拥而上,外出乞讨。一位中年男子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泪水坠向大地。“兰考那里正需要人会有很多工作,我明天去兰考报道。”这个人就是怀着雄心壮志,来改造兰考这个具有“三最”之称的县的焦裕禄。  

      前言中说:“临上任前,组织上给焦裕禄讲,兰考有三个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上级领导照顾焦裕禄有病,嘱咐他休息几天,他却说:“兰考那里正需要人,会有很多工作,我明天去兰考报到。”焦裕禄不怕累,不怕苦,不怕穷,他已经完全把全国人民当成了自己一样对待。这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人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的便是这无私奉献。而在今天那些环卫工人也是如此。不辞辛劳为人民服务,只为给我们在上班上学的路上带来一片心旷神怡的景象。

        我们是否还记得:曾经从咿呀学语的孩子到蒙学初开的小学生,从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飞翔的成年,从门外汉到专才,从人类的结绳记事到今天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的作用时时刻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正像是人们所共识的一-样:社会地发展靠教育,教育地发展靠老师。老师默默的辛劳换来了人类文明的勃勃生机。老师的爱也叫做无私的爱。

        焦裕禄,他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阅读·执政为民

尤亭婷常州七年级

薛方瑀常州七年级

似那狂风暴雨中坚定屹立的苍松,任自身疲乏,也要护住那一方草木,不至最后一刻,决不倾倒。

他虽然出生于穷苦家  幼年丧父总是穿着粗布衣,身边没有多少玩具,晚饭也忍饥挨饿,他  青少年时饱受社会摧残,被日寇捉去做工,饱受沧桑。但他对党的无限热爱铸就了兰考县经济的繁荣。

    经过了几年的战火纷飞,经受着忍饥挨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一腔热血迎来了释放之机,地雷战出色的表现,引起重视,越发有干劲,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调任兰考,这棵苍松至此将护育水土的任务融入他的生命。

      焦裕禄曾经说过一段话,“兰考是灾区困难多,但灾区有好处 ,它能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

      明明是一样的印刷文字,只是看着,默念着,想着,便已控制不住身体里澎湃的热血,似乎时刻都准备着奔腾而出。仿佛已被带回几十年前那战乱纷飞的时代,目睹焦裕禄那传奇。

      贫瘠的土地,燥热的风无情地吹干了人原本白嫩的皮肤,变得粗糙,暗黄。年年的灾害如被邀的宾客,总是如约到来。满是枯草的窄小路上,行走的人,身上已吝啬地无肉,只剩下皮包骨。人民无希望,整个兰考一片昏昧。

        焦裕禄上任兰考,无半点抱怨之色,扎身人群之中,亲临了解,全身上下洋溢着干劲与乐观,站那高丘之上,激情呼吁人们振作,尽可能运用地区特点,培养革命意志,拼命干。

        只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不惜将自己如花的青春通通倾注,如何不让人敬仰?

        这棵苍松虽已消逝,但兰考处处是它印记,必当永远被铭记。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红色的记忆

沙倍宁 常州 初中二年级

  李扬杰 台州 高中一年级。

    忘不了,他第一天到任,迎接他的不是簇拥着的鲜花,不是经久不息的堂声,不是满面春风的欢颜,不是欣喜若狂的人群,那是一群孩,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上群围着他就不走的孩子,一群过走了他包里所有的食粮后仍不肯罢休的孩子,兰考人的孩子。“欢迎”他的孩子。

      忘不了,他第一天主持会议,他所做的,不是侃侃而谈,不是气宇轩昂,不是决心如排山倒海,不是誓言宛如天崩地裂。他把领导引进了车站的候车室,密密麻麻的人群,纷纷扬扬的大雪。模糊的车轨,喧器的站台。火车来了,他被人们推来推去。火车带走的,是他的人民,他的兰考的濒临死已边缘的人民。

      忘不了,多少个夜晚,他缩在屋角沉思,多少个白昼,他奔波在黄河故道;多少家的门槛,他都跨过;多少个人的家事,他都了如指掌。他说他是人民的儿子,他说他是毛主度派来的。

――他叫焦裕禄,很普通的名字。这是一个在兰考担任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县委书记的名字。这是一个至今让兰考人想起就会涕泪满面的名字。初中一年级在课外书本中读过的这个名字,而眼前在脑海中,又强化了这个名字。

      他没有豪言,没有壮语,但是,他的话,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

      我想到诗人藏克家的几句诗了“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藏克家是为鲁迅先生而作此诗的,而鲁迅同时又自谓“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个词最精当的注释。

      如今的兰考,告别了贫瘠,生长出神奇。庄稼汉们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一度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绿野平畴,香飘四季。

      如今的兰考,告别了萎靡,生长了神奇。当地人民把努力奋斗融进了勤劳的天性,这是不再是荒野荆榛遍地。

      如今的兰考,告别了愚昧,生长出神奇,科学的春天,飞机播种,机械作业,昔日戈壁走上了创造的坦途。

    而今,人们瞻望着那个在沙滩上凝视不瞑的眼睛。

    而今,那个鞠躬尽瘁的人还在关注着每一分奇迹。

――这就是焦裕禄。在车站用一杯兰考土挽留大学生的焦裕禄。在林场像个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的焦裕禄。在雨中带病考察的焦裕禄。在病中考察的焦裕禄。在病中还念着兰考麦穗的焦裕禄。

    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人,他是37万兰考人心中的“神”。

        当一铲一铲兰考土洒在他的棺木上时,人们撒心裂肺的呼喊,人们悲恸欲绝的痛哭。在看书当中,好几次,抽泣。我想:我不是为书中所写而动情,震憾人心的是事迹本身。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为民执政 

孙晨轩&林帅  镇 江&福建 

什么是为民执政?为民执政就是为了人民的权利。但是,绝大多数干部却不会维护人民的权利,而焦裕禄为前者。 

他一生朴实,善良,不过多的追求名利;他为人正直,不会贪图便宜;他对工作极为认真,即使身患重病,也坚持把工作完成。 

记得1962那年,大自然的狂暴非常严重,上半年到时候连续168天大旱,风沙打死了20万亩田;下半年大雨倾盆,淹没了30万亩秋粮;盐碱地又枯死了10万亩庄稼。全年粮食亩产仅有43斤,群众人均每天救济7两红薯干,无法维持生计。 

在人民群众无助时,焦裕禄站了出来,治水,治沙。临上任前,组织上给焦裕禄讲,兰考有三个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上级额导照焦裕禄有病,属他体息几天,他却说不惜自己的身体,坚持工作。焦裕禄的形象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严于律己,为民执政。为了人民的利益考虑。反观现在,遍布贪官。假疫苗,偷税漏税等一系列事情。他们仿佛在金钱中迷失了自我,忘了百姓,也从不会为民执政。

焦裕禄是近代最值得尊重的人,我们应该对焦裕禄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该如此。

河南游学第3天:焦裕禄精神

裕禄·奋斗

常州 六年级 蒋雨霏

泰州 六年级 温佩琳

        一尊威武而雄壮的雕像,矗立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门口。凝望;眸子里坚定的眼神和那手中坚硬的大刀……他,正在向前冲着!

        “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这,就是焦裕禄,一位坚强勇敢的革命战士。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市,小时候,父亲被逼死,从此,焦裕禄下定决心要当一名革命战士。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奋斗生活,他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 他不顾自己的身体艰苦地为人民奋斗着,每日每夜的跋山涉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一九六四年焦裕禄同志被查出肝癌晚期,可他还是不顾自己的病情,忍着病痛, 起草了一篇文章, 题目叫《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人民唤新天》,可文章刚开头,他就被病痛折磨的放下了笔。前来看望他的同志都十分同情,可是他不顾自己的生命,拒绝打针吃药,当他得知,一位老大爷病重,他连忙吩咐同志们照顾好老大爷。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过度劳累,在河南医院逝世,终年42岁。

        猛然醒悟,焦裕禄的故事真的让人潸然泪下,他的故事启发了我们许多,他的一生,都为了人民而奋斗着。更何况是我们呢?焦裕禄为了人民而奋斗,我们为了祖国而奋斗着,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焦裕禄,为了兰考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一生为了兰考人民而奋斗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