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桥头看芦苇(外一篇)
1、《单位里的迷你芦苇荡》
时间:2023-09-26
临近郊区单位的西南角,是两条纵横交错的主干道,十字路口便是一条地铁线路的终点站。西南角区域,已经建成两幢“口”字型的大楼,大楼北侧是两条小河浜的交汇处。就在此处,种有芦苇,形成了一个迷你型的芦苇荡。
说芦苇荡当然有点夸张,毕竟不是沼泽、滩涂、湖泊、湿地,仅仅是一条小河浜。在7月3日,我写了一个帖子《芦苇荡》,说的是面积不断向大海延伸并因此而不断增加的崇明岛东滩湿地,那里的湿地面积目前是326平方公里,属长江口典型的河口湿地,其中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有241.55平方公里,那里是名副其实的芦苇荡。单位里的芦苇自然与广袤的东滩湿地芦苇荡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如若走至近前,也是气势非凡,别具特色。
我进出郊区单位,或者是坐通勤车走东门,或者是搭乘地铁走西门或南门,而地铁终点站这里倒没有方便进出的大门,所以在单位里去西南角的机会并不多,也就不太有机会与这里的芦苇邂逅。
虽然有时候坐地铁时站在马路上的小桥上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和河畔迎风招展的芦苇,但毕竟有点距离,看不太真切。9月20日下午三点半,逮住一个机会,就到单位西南角看了看这个迷你型“芦苇荡”。
意犹未尽,我9月25日中午利用激活某个品牌保险产品的当口,又到那里遛弯,秋阳高照,我近距离瞅了瞅。如果说20日是中距离的话,25日则是近距离乃至零距离。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倘若芦苇成片,中远距离的远眺可以感受其浩渺、辽阔以及风过后的那种如同碧波荡漾的恢弘气势,而近距离乃至零距离的凝视又可以切身体味其雄浑、庄严和外直中空的气节。真可谓各臻其妙!
这里的芦苇从水面一直延伸到路面一侧,这样实际宽度大约6米,长度约40米,其他地方的则相对比较稀疏,也主要是靠近水面。这里的芦苇高度矮的估计在4米上下,高的大约6、7米,比在崇明东滩湿地看到的芦苇要高一些,也粗不少,部分芦苇似乎比玉米秆还要粗,比我们平时见到的蒲苇也高出不少。密密匝匝、挨挨挤挤的芦苇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此时的芦苇花还是青涩的,尚不足以显示其风采。
(拍摄于2023年9月20日、25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9116/61b31863fff7ff2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9116/70e391739931a4d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9116/d40c5c63b090e36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9116/93b4aadd4053945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9116/111b0405b37ccc6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9116/103591aa87ba4fe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9116/51e20bd5643244b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9116/f6b42bbf1ef8cfc3.jpg)
2、《立在桥头看芦苇》
时间:2023-10-15
10月9日是星期一,本来是想起个大早坐通勤车去单位,却发现有几个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就临时改变主意,先处理事情再搭乘9点多的地铁。
如果是坐地铁往返于家里和单位,进单位我习惯于走西门,出单位则习惯于走南门。下了地铁,走200多米就到了单位的西门。
进西门,要跨越小河浜上的小桥。小桥一侧的河浜中有个土堆子,也就十几个平方,土堆上满是芦苇。
时令已是深秋,立在桥头看芦苇,依然是青枝绿叶,在厚厚的白云笼罩下,芦苇花似乎融进了整个苍穹。
(拍摄于2023年10月9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9116/2a14dca2090e9e6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