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声音》:庇护所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人类心灵的一种状态
文/黛帕原创
我们将不惜一切牺牲保卫我国本土,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山上、在街头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丘吉尔
我以为,所有的战争都是像上述丘吉尔的话那样,慷慨激昂、激励澎湃的,但是如今知道,原来战争,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荷莉·佩恩描写的南斯拉夫内战,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她没有写战争的大场面,而是从三个主人翁的角度,在严肃的战时背景下,富有诗意地,为我们徐徐拉开了一幅巴尔干的战争画卷,然后将故事娓娓道来细腻,温柔,又真实。
这幅画卷就是《蓝色的声音》。
蓝色:大海的象征,它是最冷的色彩。在伊斯兰教中,蓝色是一种代表着沉稳、理智、永不言弃的精神,期待和谐世界。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
这是《蓝色的声音》中所用到的象征意向。
全书以“寻找”开始,以“找到”结束。其中的情感冲突,与各个主人翁的品质表现,不由得让人紧紧跟随。
家国支离,爱未破碎
鼓在中国古代,多用于战争之中,作为开战的号角。书中开篇,说的就是:“男孩儿卢卡,此刻想要找回自己的鼓。”
9岁的击鼓男孩卢卡,相信鼓声能够让子弹停下来,在走进克罗地亚的防空洞中时,他将鼓丢失在了防空洞外。没有鼓的情况下,他以笔代槌,用马桶盖作鼓,在墙体刻着死亡名单的卫生间中,尽情演奏。
他不知道鼓声是冲锋的号角,他越敲,战争越激烈。
所以,他在找鼓的路上,眼看着身边的人被击杀,看着校园的吉祥物——大麦町幼犬被杀死,不断滴着血地悬挂在篮球架上。听着士兵谈论“五百二十具尸体登记在册。”“还有几百具尸体流落在外呢!”就像谈论“明天是晴天。”一样。
眼看着母亲,被敌人押上了不知命运的列车......在被迫与母亲分开后,他再次踏上了寻找的旅程。他独自骑了40天的自行车,从满目疮痍的武科瓦尔,到即将满目疮痍的杜布罗夫尼克。
他在克罗地亚遇见米兰,在米兰的住所遇到了新鼓。这一次他敲击鼓面,是且坚信母亲一直活着,希望母亲经过时候,能够沿着鼓声找到他。
战争随着冲锋的号角推进到了杜布罗夫尼克,他再一次看到城市被毁。所幸,历经磨难,得偿所愿。
最珍贵的,是他不论经历什么,心中的爱,从未磨灭。即使孤身一人,游居他乡,他依然乐观,坚强,并且机智的化解很多磨难。作者也给了我们一个好人好报的结局。
帮助别人,救赎自己
美国女孩儿萨拉·福斯特,因为考法学院失败,只身前往欧洲。打算教匈牙利的上流人士学习英语,却被送往“用鲜血签订契约的巴尔干”,教导在战争中无家可归的难民。
这里环境恶劣,每个人都患有被战争伤害的梦魇。对于孩子来说,食物比知识有吸引力。在这里当英语老师,是多么荒唐的事情。
但是她还是留了下来,因为难民们需要的不是英语,而是希望。——有人看着他们,便不是一个人踽踽独行。
在帮助难民的过程中,她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她远走高飞,是为了为了逃离自己的噩梦。
在难民营里,她认识乐观的,正在寻找儿子的护士——伊莱娜,伊莱娜告诉她:“不要给难民希望,不要说不要紧,因为这里没有什么事是不要紧的。”“”“不要听故事,因为一听,你会经历一次战争。”她从伊莱娜的告诫中,知道了战后人们的心情,从而想办法去救赎别人。
她用知识救赎别人的同时,米兰用音乐救赎她——给她在难眠的夜里带去慰藉。
年轻的作曲家米兰,身患癫痫,往事沉痛,却为了能够用音乐为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疗伤,毅然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可能会发生危险的“敌方”难民营。
他在难民营,至少通过音乐,治愈了萨拉的焦虑和迷茫。也收获了萨拉的爱情,米兰也喜爱这个“身上充满天真”的女孩,二者心意相通,相互爱慕。
但是米兰却在演奏《蓝色的声音》后,留下了《蓝色的声音》的谱子给萨拉,
自己不告而别,萨拉却决定把曲谱带回米兰的家乡,从而踏上了一段新的旅程。
这段旅程中她遇到了米兰的抚养人安东,米兰的外祖母,寄住在米兰家的卢卡,在米兰的家乡,萨拉与卢卡一起经历了许多事——被轰炸,被抓......一起历经生死。
萨拉也在这段过程中,从一个天真的女孩子,成为一个“培养出自我意识和锐气。”的女孩子。她也在难民营与米兰家乡这一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明了自己逃离美国的原因——她逃离的是以前怯懦的自己,与痛苦的回忆。
《蓝色的声音》是荷莉·佩恩的第二部作品。荷莉·佩恩是美国小说家、剧作家。说起其作品,不得不说她的处女作《处女情结》一书,以及其第三部小说《偷灵魂的男孩》,《处女情结》让她声名大噪。《偷灵魂的男孩》荣获美国独立出版人协会很好小说奖、美国富兰林奖、马林艺术委员会小说奖等奖项。奠定其在文坛的地位,她的作品被翻译成9种语言,在11国出版。
《蓝色的声音》与我以往看过的战争小说大不相同,能够把战争写的如此温情而又真实的,大概是我所阅见第一人。或许因翻译原因,又或许本为美国文学,又或许个人阅读习惯使然,感觉书中很多地方不够圆融,但是也不影响《蓝色的声音》成为一部好小说。从人物塑造上,剧情推进上,以及细节描写上,都值得一看。
《蓝色的声音》是部温情的战争小说,多线行事的风格是我的最爱,三条线,三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国籍”的人,最后因为音乐而走到了一起,相互理解,相互靠近,相互爱慕。这是小说的伟大,也是音乐的伟大,归根结底,是艺术的伟大。
本书金句
1.在巴尔干,契约都是用鲜血签订的。(P29)
2.难民是没有家的,所以才来到这里(难民营),他们可以浪迹天涯,但无论在哪儿都是异乡人,因为他们的国家亡了。(P37)
3.真正重要的是真理归属于谁,而为了他的归属,双方将不惜付出流血的代价(P78)
4.我们不说再见,我们只说稍后见。(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