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选读:《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2017-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十二画

每日选读内容笔记 | Day-49


今天的内容来自“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之《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是正式内容的第16讲,核心谈论的是“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

概念阐述

上一讲说了“货币成本不是全部成本”。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来为我们的选择做出判断?

大多数人会将此前所付出的代价,和之后有可能获得的收益,加起来计算总和。但薛老师今天提出的观点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也就是说之前所付出的代价并不能纳入成本计算的范围之内。这是为什么?

文中的例子是,如果你满怀期待去电影院看场电影,但刚开映十分钟你就发现这部电影是个烂片,你的选择会是什么?这时候的选择就决定了你对成本的理解。

如果在意的是一件事的收益(当然是为了收益),那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能收获的价值和我将付出的成本(时间与精力)是否对等。而此前所付出的一切其实没必要考虑在内,因为它们已经损耗掉了,与之后的价值没有任何关系(直接算作损失)。在可预见的收益要明显低于自己将要付出的成本时,出于理性考虑我们应该选择离开。

而对未来收益真正的判断依据应该是“边际成本”,概念是:要达到我们的目标,还需要投入多少。这个数字就是边际成本。

此前我们讲了,成本的判断是基于有选择的基础上。如果你有选择,至少是有“做与不做”的选择权,那么都可以做判断。

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去考虑问题,而不是将沉没成本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相当于永远保持向前看的思维理念,有助于我们去更好规划人生,将时间精力花在更有意义有产出的地方。

困惑讨论

在A与B方案选择中,如果遇到了“成本收益值”与“成本收益比”不匹配的情况,要如何去选择?(比如A已投入60,B已投入20。选A继续投入40是纯收150-40-60-20=30,选B继续投入80是纯收200-80-20-60=40,照理是选B稍好。但仅考虑边际收益,A的“支收比”是投40得150,B的“支收比”是投80得200,即40得100。这样来说是不是该选A?)
这应该不属于今天的讨论范围,但留下此问。

最后总结一下这一讲最重要的观点: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知易行难,需要我们多多实践。遇到选择要能够当机立断,把将来人生的时间价值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花费时间去怀缅过去。

今天薛兆丰老师的问题是:
如果一件事的成功概率是1%,那么反复尝试,会不会提高成功的机会?
一起思考~

知识红包 也在这里~
供你深入了解。


——持续输出的第49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