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领导力,你还想组团打怪升级?|宁向东清华管理学课测评
大家好.今天要测评的课程是宁向东教授的清华管理学课。这门课程,于企业是管理学,于个人则是领导力。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学习安排是非常严格而规律的。作为一个做测评开始的专栏作者,除了得到和喜马拉雅,我也在密切接触分答,饭团,一块听听,插座学院这种新的在线课程平台。我不是谁的粉丝,没有什么歌功颂德的决心,更不是小喷子。我专注于三点。
第一,你的内容够不够好,有没有原创性和突破性。
第二,你的用户体验怎么样,课程内容是否有合格的学习体系,声音是否流畅好听,对于用户有没有尊重和耐心。
最后,这是我最近才开始关注的,却很可能是最为重要的。你会不会教课,也就是说,你有没有授课的技巧。运营是一回事,演讲是一回事,授课是另外一回事。我越来越开始相信授课可能是需要某种天赋的。当一个用户发现你根本不会教课,教出来他学不会。那么,你上面的第一第二条做的再好可能都是打水漂。
这第三方面,老师们通常很有优势。
对于我这种重度学习患者,已经学出了门道,也学出了冷淡。一门课打开来听第一节,“出手就知道有没有。”言辞的搭配,对于自己所在行业深入浅出的理解,甚至对于用户情绪和注意力的控制,这些都是多年征战学场或者职场大师们的风范。刚毕业两年就忙着涨粉追热点开线上课程的90后网红们是学不来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得到APP打开宁向东老师的清华管理学课,极其惊喜。这种多年授课而信手拈来的深厚积累和授课经验的气味,让我现在就可以断言,不管销量如何,这很可能是逼平甚至超过通向财富自由之路和熊逸书院的,得到APP出品的最好的课程之一。
话不多说。宁向东老师作为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担任多家著名企业的教授和独立董事,甚至还是国资委部门培训的教授负责人。这闪闪发光的简历保证了经验和见解的独到和可行性。这门课程,于公司是管理学,于个人是领导力,不仅有几百个管理学经典案例的复盘,还有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的最新管理学研究成果。如果你在大学里跟过特别著名且出色的教授,看到这个课程安排你可能会心领神会。这种多维度的知识灌溉和思维训练,在听完课程之后你甚至会发展出一个崭新的思维模式。这就是大师的力量。
第六讲宁向东老师讲的是霍桑实验,这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节课。
开头讲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宁教授说他十几年前去一家企业参观时,中午在餐厅吃饭。办公室主任为了给他和董事长开道,粗暴的推开三三两两的员工。而董事长面对这一切熟视无睹。当时宁向东老师就想,这是一家不值得多花时间了解的企业,尽管它的业绩还不错。
接下来是哈佛教授梅奥做的霍桑实验的介绍。宁向东老师重点强调了实验的两个结论。第一是企业中间有大大小小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利益才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而不是每个人的KPI。第二个结论是如果在企业内部员工的不满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排解,他们的生产率是会提高的,反之就会下降。
再回到那个推搡的案例,综合上面两条结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推搡而带来的负面情绪会在各种大小圈子里弥散开来,最后导致整个下午这个企业就因为办公室主任的一个动作而整体陷入巨大的负面情绪之中。
如果看懂了霍桑实验,我们再去思考那句名言 “企业的走向往往是由中层决定的。”高管的举措,最底层的员工不是每天都能见到,可是自己朝夕相处的直属领导,他的一举一动却会实实在在的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以前在外企实习的时候,我们的大老板不论遇到什么事,是下属要辞职了越级了和同事闹情绪了,他都会直接把管理人员叫到办公室,核心内容只有一句话“那是因为你没有leadership (领导力)”。当时还年轻的我们觉得这可笑极了,甚至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Mr. Leadership”。现在想来,当我在面临企业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时,领导者很多时候像一枚火种。但给予正能量的时候,你要不徐不缓的去按照正规渠道做传播。但是一旦你有任何不正当的负能量行为,比如争功抢功,比如任人唯亲,或者吃回扣,那它往往会第一时间点燃一个非正式的小团体,燃烧的极其彻底,然后迅速的向其他团队传播这股负能量。就这么一会儿,你就发现整个企业中没有一个干活的人了。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宁向东教授还举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正面案例。这个案例同样非常精彩,我推荐你在订阅了这个专栏之后,把这个案例好好的读几遍。所以你们看,这篇开头有悬念,中间有强大的学术支撑,最后有案例的专栏内容,简直不逊于任何一本国际杂志的学术期刊或者商业评论。而且,读来受益匪浅。
由于运营了这个公众号,最近我一直在学习新媒体的相关咨询。标题,涨粉,热点,社群,要学的东西很多,感觉一个猛子扎进了深水区。最近微信大V们纷纷在议论微信公众号的衰落,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去繁从简,回归本质。就像一个线上课程,回归本质来看,最重要的很可能是授课者有没有教学的经验。一个好的微信号,到最后最为宝贵的可能仍然是作者的优质内容生产。反正我年轻又不缺钱花(好吧有一点儿),我有的是时间,和耐心。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