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书评读书历史

读史手记-那十七个不苟且,读师门五年记

2017-10-07  本文已影响304人  一篇读罢

 引言:前文说过,历史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二是指对过去发生事件的叙述和理解。《上学记》对我的影响是后者,《师门五年记》则是前者。(本文亦可视为《上学记》的史学读法之姐妹篇)

那十七个不苟且,读师门五年记

《师门五年记》的主旨,从学生的角度,它完整地描绘了罗尔纲从青年成为学者的历程。从老师的角度,它平实地叙述了胡适把自己的考证方法和治学精神传给学生的经验。学生写老师的文章或书籍,多是谈老师,而本书既谈老师,又谈学生;多是阿谀,而本书平实。多是抽象谈精神,而本书具体。这是一本既写师傅,又写徒弟的书。

从来没有人这样坦白详细的描写他做学问的经验,从来也没有人留下这样亲切的一幅师友切磋乐趣的图画。这是胡适钟爱此书的缘由,也是我读后由衷的感受。

那十七个不苟且,读师门五年记

为什么这本书令人感动?

因为罗尔纲把一个青年谦卑的心态传神地写了出来。也因为罗尔纲遇到正值盛年的胡适。罗尔纲心态的变化,可以拿此书与《胡适琐记》、《生涯再忆》对比,从适之师的尊称到直呼胡适,就是变化的反映。这倒不是罗尔纲前恭后倨、于师不尊,而是学问日进的自然反映。《师门五年记》流露出的谦恭心态只能适合一心求学、未有学问之时。

关于第二点,可以拿唐德刚《胡适杂忆》与此书对比,罗尔纲遇见的是正值盛年学问声誉都成熟的胡适,这就越发衬托自己的渺小,加剧了谦卑的心态。而唐德刚遇见的胡适,是累累若丧家之犬的胡适,如孔子厄陈,在异国他乡,又是年老体衰,增添了同情的因素,所以《胡适杂忆》的趣味与看似调侃的笔法,是基于一种平视的眼光。读《师门五年记》让人感到胡适的温而厉,读《胡适杂忆》让人感到胡适的可爱。人生境遇不同,师教亦不同。

同其他空谈方法的书比,本书载之身教。从帮老师查资料到辨伪史料,再到自己独立写论文,选择研究方向,这是一个学者完整的学术训练过程。而贯穿在此过程的,则是不苟且的治学精神。本书从前言到后记,一共出现17次不苟且。什么是不苟且?在历史研究中,就是求真的精神。就是不屈服于权威,不屈服于虚名,不屈服于舆论,不屈服于多数的求真精神。不做和事老,不做搅屎棍,不愿和稀泥,只追求史事的准确。这种精神自罗尔纲学到便没有丢失过,此后他研究李秀成手稿的真伪,他受批胡运动的牵连,他面对全国的批判,宁可扫厕所,也不妥协,都是对不苟且精神的坚守。在学术上,他早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巨擘。这恐怕是对胡适最好的回报吧,虽然他早已看不见了。

罗尔纲

为什么罗尔纲对不苟且精神如此执着?

除了罗尔纲的性格,与胡适的敦促,我个人觉得,还与罗尔纲研究的领域-太平天国有关。诚然历代史籍都有伪造,而作为失败一方的历史,伪造的就更多。太平天国的历史,不仅受清廷的伪造,也受晚清革命党人的伪造。这就更加剧了研究真相的难度。因而,也就更加需要胡适所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不苟且精神。与之类似的,就是南明史。顾诚的研究难度,可能比罗尔纲的难度还要大,因为南明的时代更远。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本文没有摘录《师门五年记》的原文,因为此书篇幅较小,读者自己去读吧。如果兴趣,可以把附录里的论文也一并读了。

附录:书中所涉及的主要论文:

1、蒲松龄的生年考,收在胡适文集第5卷

2、醒世姻缘传考证,收在胡适文集第5卷

3、水浒张与天地会,收在罗尔纲《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

4、洪大全考及补充,收在罗尔纲《困学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