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散文》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写作

如何理解作家不再追求类似新闻的同步性和可信性

2025-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水河

这一表述涉及文学创作观念的现代转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1、文学祛魅化进程

后现代语境下,文学逐渐卸下社会纪实功能的重担。当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魔幻笔法解构拉美历史时,实际上宣告了文学无需亦步亦趋地复制现实。作家不再扮演时代书记员的角色,转而成为现实的解构者与重构者。

2、信息传播生态变革

数字时代的信息过载消解了文学的新闻价值。当Twitter能在30秒内将俄乌战况传遍全球,小说家若仍追求战场描写的即时性,无异于与卫星直播赛跑。这迫使文学转向机器无法替代的领域——人类的情感迷宫与存在困境。

县市区分界地带,往前走,还是返回熟悉地?

3、真实性概念的嬗变

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早已揭示:真实存在于叙事建构中。新生代作家更关注情感真实与心理真实,如麦克尤恩在《赎罪》中通过记忆的不可靠性,探讨了比历史记载更深层的真实维度。

4、创作本体的觉醒

当阿特伍德在《使女的故事》中加入史料考据式后记,实则在模糊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这种元叙事策略恰恰说明,作家不再焦虑于"是否真实",而是专注于"如何让虚构产生真理性的力量"。

5、接受美学的转向

读者群体的分化催生多元审美期待。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将亚瑟王传说与集体记忆的探讨结合,其成功证明:当代读者更期待文学提供精神镜鉴,而非现实摹本。

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文学脱离现实,恰相反,它标志着文学找到了更本质的介入方式——通过建构象征性现实,揭示被新闻速朽性遮蔽的永恒命题。正如卡尔维诺所言:"小说是观察世界的棱镜,而非世界的复印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