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编辑、记者,会被写稿机器人取代?
据说,人工智能会利用大数据模板、算法、框架,借助写稿机器人,瞬间撰写出上百万篇报道。
事实似乎也确是这样:
四川九寨沟地震时,机器人只用了25秒就写出了速报,通过国家地震台官方微信全球首发。
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研发的写稿机器人张小明,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和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第一财经的“DT稿王”,1900篇/天的产出速度,相当于同时100位资深证券编辑1个小时的产量。
据说美联社的文章,有99%是采用的机器撰稿。
所以,大量的案例让人坐不住,特别是小编、编辑、记者们就大胆的做出预测,未来90%的记者、编辑会失业。
更有甚者作文《未来10大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其中编辑、记者赫然在列。
那么,写稿机器人究竟会不会替代记者、编辑?我看未必。要能的话,谷歌阿尔法狗会挑战中国麻将,而不是围棋!
对此,行内人士吴俣做了说明,所谓自动撰稿机器人,或者广义的说叫“文本生成”,它分为"模板填充式“,”抽取式”和“生成”式。
“模板填充式”就是有个模板往里面填,非常好做。“抽取式”就是抽句子,找一堆句子,拼成一篇文章。这点今日头条走在最前列。
自然语言生成,依赖于模型,通俗点讲,我给你前面几个词,你告诉我下一个词最大的概率会是什么。也就是机器需要找个词配出来。
最大概率的答案会是:最平庸的、最常见的废话,一旦涉及修辞,写稿机器人就蒙圈了。所以我们常见的机器稿都只是陈述性的速记、简报。
而生成深度有观点的报道,目前还不可工业化。
在这点上,国内权威北大万小军就表示:让机器具有思维、情感、立场、深度观点、学会推理和归纳,短时间还做不到。
尽管他同时也表示:“这是下一步要研究的目标,也是有可能去实现的。尤其是具有态度和立场,我觉得应该在未来两三年是可以去实现的”。
但灰犀牛的观点是,涉及思维、情感、立场、判断、文化、艺术等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诸如作家、艺术家、文化学者、记者、编辑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能,意味着机器人完全超越人类,谁控制谁就难说了。
目前来看,说自己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多是自己。至于以后,甚至下一代,更是杞人忧天,过好眼下是关键,儿孙自有儿孙福,后代自有后代的智慧去应对。
「灰犀牛评论」系头条签约作者,全网发布,已委托快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