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易经
易经是一部非常古老、非常神奇的经典,在大家的眼中,可能都觉得这部易经太难了、太神秘了。非常多的人想学习,但是无从下手,只觉得这是一部天书。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首先,《易经》非常的重要,在我们中国,她有很多美誉。在我们的文字里,处处隐藏着易经的智慧,告诉我们易经的重要性。
其次,《易经》不是一、二个人写的,她是集体创作的,而且不是普通人的集体创作,是圣人的集体创作,最早写《易经》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后呢?神农氏、黄帝、尧帝、舜帝、大禹、周文王、周公、孔子接着往下作——这个过程至少有九位圣人参与创作。因此,她的能量非常的充足,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非常的自豪!佛教讲:“人身难得,真法难求,中国难生。”生在我们中国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一不小心投胎到了非洲,你想要读什么经书就很难了,因为非洲基本上没什么经书。投胎到美国,就有一本经书,叫做《圣经》。为什么说犹太人很厉害,很了不起,因为他们就会读这一本经。他们的小孩从小就读熟、背熟。在世界上8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当中,犹太人占了近30%。颁发诺贝尔奖是近一百年的事情,而这一百年,恰恰是中国人数典忘祖,不学经典,特别是不学《易经》的一百年,所以中国在这一百年里是相当落后的。
《易经》的价值,我们有四句话来形容。第一句叫“群经之首”。在我们中国所有的书中,没有一本书有这样的美称,群经到底有多少经呢?我们把经典做了一个分类。
第一,基础类的经典,我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些都是基础类的。所谓“基础类”,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的。小孩子的培养跟盖房子一样,第一步打地基,基础类经典也就是解决一个人的地基问题,怎么做人?
第二,结构类的经典,结构类经典是让我们学会整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以及做人做事的规律。讲解天地之道变化规律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易经》。这些“经”都是圣人所撰写或整理的,所以放在结构类里,有《孝经》《诗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金刚经》《兵经》(也就是孙子兵法)等,在这里的已经包含了儒家的、道家的、医家的、佛家的,儒释道医四家的经典。我们姑且不讲这些经典有什么用处,只要设想一下,如果自己从小就把这些经典读完了,现在会是什么状态?那假设我们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把这些学进去,将来又会是什么状态?
第三,装修类的经典,多数的家长就喜欢“装修”。唐诗、宋词是装修类的,一般家长都会给孩子学;唱歌、跳舞是“装修”,也会给孩子学习。“装修”好不好呢?如果只有“装修”,是什么情况呢?我们看一条新闻,上海一栋十三层的楼房倒塌,我给大家看一下相片,这是建筑史上一个叹为观止的典型案例。
2009年6月27日,上海市闵行区一处在建楼盘忽然向南侧整体倾倒这栋楼就好像是吃了迷药似的,就这么平平地、缓缓地倒下来了。这栋楼可怕的地方在哪里?它的柱子比手臂大不了多少,它的钢筋像小手指那样细。这种楼你要是买到了,就太可怕了!好在那些住户还没住进去。这种完全没有地基的楼房,竟然能通过那么多质量检验部门的检查!我们培养一个孩子,教育一个人,没有质量检验部门来检查。因为我们不知道地基,不知道结构,所以培养出大量的没有“地基”、没有“结构”的人,这些跟建筑上的道理难道不是一样的吗?不也是“豆腐渣工程”吗?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社会上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人会自杀或杀人,这就是“装修”之害,这种危害太严重了!事实上,新闻报道的还是少数,大部分是没有见报的,死了就死了,大家都不知道。
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习经典,但现在的家长都不懂这个规律,而是花很多精力和时间陪孩子学钢琴、学跳舞等。
说明《易经》重要性的第二句话,是“文化之源”。我们中国的文化,主要包括儒释道医各家。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劝人向善,要行善积德。那么“行善积德”的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起看看,《易经》里写得明明白白,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易经》里也写了,“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们做君子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话的意思,与佛教劝人向善是不是一模一样?所以,很显然,佛教劝人向善的思想出自《易经》。
佛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讲生死问题,轮回问题,如何离苦得乐。昨天晚上跟几个朋友一起交流,我把这个观点讲得比较系统,今天在这里也讲一下。《易经》里大量存在着这样的话。《易经》是研究什么的呢?“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些都不难看出,《易经》研究的,同样是生死问题,跟佛教是相通的。
儒教里面讲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易经》里面,我们同样能看到这样的描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看到没有,这里不仅讲五伦,而且讲五伦的来源。儒教重视的五伦关系,显然源自《易经》。
《易经》里有一个《家人卦》,专门讲家庭的关系:“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现在很多女同志不知道这个道理,女性是主内的,男性是主外的。现在很多家庭颠倒了,女同志主外,男同志主内。如果能够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对男女的地位进行调换也无妨,可能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毕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天地的大义就是“天尊地卑”,这种定位不是你想否定就能否定的。“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就像一个国家的皇帝,要管理好家庭,必须靠父母。后面还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所以我在讲教育的时候,主张教育孩子要不离家庭。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别的地方去,交给别人,以为教育就会成功。成功不成功我们另当别论,就算成功了,那个成功的,还是你的孩子吗?自己想一想,十几年都不跟你在一起,没有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你只不过给了他钱而已,你根本没有承担教育的责任。一个家庭里,没有孩子是不成家的。父母没有孩子,家不成家;孩子没有父母,孩子的心理等各方面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主张要有“家道”。“家道”在中国文化里面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在《大学》里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儒家内圣外王的功夫,跟家道有非常大的关系,你身修得再好,齐不了家,怎么治国?怎么平天下?所以这个五伦关系显然就是出自《易经》。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道教也有很多观点,跟《易经》差不多一模一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里写的;《易经》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些话听起来好像一模一样,是不是?《道德经》讲累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易经》里讲“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易经》里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这些意思都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行文有所不同而已。可见道家的思想,也是完全出自《易经》。
这些古圣人是读什么经典的?如果我们这样问,就可以知道,老子其实也是读《易经》的。儒教就更不用说了,把《易经》尊为群经之首的主要就是儒教。通常我们认为,儒教的开山祖师是孔子。其实不是孔子,儒教早就存在,孔子只不过是集大成者,他把这些东西做了整理,让它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学习孔子,请问,孔子学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它是“文化之源”。不仅这些,在医道、武术、太极、书法、琴棋等方面都是如此。我们这里有练太极拳的同志,太极的思维是不是来自《易经》?太极就是讲阴阳和谐的,它随时都注意这种和谐。还有我们下的象棋、围棋,原理也是出自《易经》。天圆地方,棋盘是方的,棋子是圆的,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中国文化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领域不是来源于《易经》。
说明《易经》重要性的第三句话,是“智慧之海”。读经典不是要求你把《易经》全部搞懂,我相信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全部搞明白《易经》了,连孔子都不敢说全部搞懂《易经》了,所以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还要继续学习。《易经》是我们终生要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全部弄懂《易经》,我们只要能懂《易经》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但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易经》是智慧之海,《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都是充满智慧的。
说明《易经》重要性的第四句话,是“生命宝藏”。
在历史上,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还有很多人对《易经》有很高的评价。比如,“药王”孙思邈就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也说过,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比如: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科技;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那么,我们现在的状态如何呢?举国而知易者,鲜矣!不懂《易经》却当老师,去搞教育,不懂《易经》却当医生的很多,所以在这两大领域都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教育跟医疗是社会问题的重灾区,很多错误的观念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学《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是太多了。生在中国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有很多经典,但是有没有一本经典,让我们读了以后能够像读《易经》这样,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可以成为优秀人才?比如说,我们读了《三字经》、《弟子规》,将来能不能成为优秀人才?可能没人敢给肯定的答案。但是,我们只要真的读通了《易经》,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绝对可以承担大任,可以成为超级优秀人才。
回顾历史,我们去看看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刘伯温、诸葛亮、毛泽东等杰出人物,他们是不是都学了《易经》?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有没有学《三字经》、《弟子规》呢?不知道。其实可以肯定地说,圣人都没有学这些,因为《三字经》、《弟子规》是很晚才出现的。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都读,不如就读一本《易经》。你读一千本杂七杂八的书都不如读一本《易经》,这个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我们现在所读的《易经》,也就是《周易》。《易经》有“三易”之说。夏朝的时候有《连山》,商朝的时候有《归藏》,到周朝的时候,周文王和周公共同完成了《周易》。《周易》是以《乾》、《坤》两卦开始,《连山》是以《艮卦》开始,《归藏》是以《坤卦》开始,起始的卦序不一样。现有的六十四卦,据说是周文王推演出来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周易》。
《连山》、《归藏》的主要作用是占卜。因为《周易》足以包括其中的思想,所以到孔子的时候,他只保留了《周易》,同时也告诉大家,不需要再学那两个版本了。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所以学习《周易》就足够了。
“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周全”,它的东西非常周到、全面;第二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
“易”字也有三层含义,即有“三易”之说。
第一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变易”,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里边有很多话进行阐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是《易经》的四大功能。“以动者尚其变”,凡是要变动的时候,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要研究变化的规律。有时候,出行要先卜筮一下,因为这里边会有很多变化。
“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个大家都听说过的,“穷则变”,是《易经》讲的。《易经》还告诉我们:“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我们看到的一切,不要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要“唯变所适”,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适应这个变化。《易经》言“变”,处处都讲究这个变化,这是“三易”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但是我们做事情,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地复杂化。《易经》把“简单”写得很清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一段话讲“简易”,讲得非常到位,非常明白。《易经》告诉我们,只有容易的,我们才会亲近它;只有简单的,我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有功”这个词,是指每一份努力都会有一个结果。很多人因为做事搞复杂化,付出的努力往往是没有结果的。比如说读书,我们告诉大家,一天读七遍就足够了,读八遍可能就是无用功,因为《周易》讲了“七日来复”这个周期的道理,不要以为八遍比七遍好。中医为什么不开八副药,只开七副?一个疗程七副,两个疗程十四副。如果是一个疗程四副,两个疗程八副,有没有人这样开的?如果有人这样开,我们就要小心,那个药可能不能吃,因为这个医生不懂万事万物变化的这种周期性规律。这是从“有功”的角度讲。所以读书读多少遍,读多少天是有讲究的。一天读一百遍、两百遍的做法,我们认为,就是不懂规律的行为。
我们把这段话了解清楚之后,天下的道理就明白了,就是要做好简单容易的事情。圣人从来不要求我们做什么高大的、了不起的事情,圣人要求的,是让我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但是要求我们能够长久地坚持去做,积小成高大。
第三个是“不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会变化,但不是乱变,会遵守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变的。“什么事都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变化”,说这句话是绝对的,这是“不易”的真理,就是“不易”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易经》的影子,但是我们普通人,普通老百姓,是“日用而不知”。天下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不过是“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天地之道,一点也不复杂,每天早上太阳升起来,晚上落下去,这就是天地之道。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每天都会有天亮,每天都会有天黑,这就是昼夜之道。不要小看这个昼夜之道,一旦我们能在生命中应用它,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非常多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白天”“黑夜”,不知多少人就死在不明白这个道理上。许多人都是在黎明来临前最黑暗的那一刻选择了死亡。所以,不学《易经》,真的是很吃亏,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易经》有四大功能,叫做“理、象、数、占”。
《易经》首先是讲道理的、讲规律的,所以学《易经》,大家一定要先建立易德,没有易德的人不要学。就像练武功的人首先注重的是武德,没有武德不要练武功。练武练得很好,练成“采花大盗”的很多,飞檐走壁,跑到人家家里去做坏事。练《易经》练得很“厉害”,骗财骗色的,在社会上也是比比皆是。所以,学《易经》最重要的是易德。建立易德,就是要明白《易经》的这些道理。读《易经》的书,才能获得这些品德。
我们读经非常熟悉的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是梁启超先生1914年在清华大学做讲座时引用《易经》里的话,清华大学就把它当成校训。这一百多年以来,清华大学因为这两句话,为中国培养了多少人才、英才,因为这两句话,清华大学成为中国最顶尖的学府。
还有一句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现在很多人在学习一门课,叫做“吸引力法则”,我们回到《易经》去找,其实就是这句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什么叫“水流湿”?水是往湿的方向流的,是往大河流的,是往大海流的。那么火呢?是往干燥的地方点的,哪里干就往哪里跑。龙出现的时候就有云,会有雨,“云从龙”;老虎下山一定有风,“风从虎”。这就是“类”,也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道理。所谓的吸引力法则,也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先要确定一个很明确的目标,然后通过意念把你的思想发送给宇宙,宇宙进行能量组合,帮助你实现你的想法,让你有成功的机会。中间的过程,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们在努力,事实上是另外一股力量在安排,在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进行组合。
《中庸》里有句话:“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什么叫“戒慎乎其所不睹”?这个“不睹”,就是你看不见的领域。“恐惧乎其所不闻”,这个“不闻”,就是你听不到的领域。在这些“不睹”“不闻”的领域,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看不到、听不到,就没有东西。整个宇宙,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恐怕连0.1%都没有。我们就知道这一点,如果就自以为很了不起,不是很可笑吗?在我们不知道的领域,在我们看不见的领域,有多少东西存在?我们能不有所恐惧吗?
《大学》里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里同样也讲“慎独”。“慎独”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为什么要“慎独”?因为在天地之间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要去敬重它,用我们至诚的心,敬重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说鬼神,鬼神存在不存在?很多人否定它。我们只能说自己不知道,我们不要否定,不知道的不能就说没有。不知道的,我们就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没有呢?还有99.9%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能说那里面就没有呢?
“十目所视”,任何时候,可能都有十双眼睛在看着你;“十手所指”,任何时候,可能都有十个手指在指着你。所以我们要很慎重,不管有没有人,都要慎独。慎独就是“诚”,很诚恳、很诚信。做任何事情,不要因为外界的变化而随便改变我们的想法、做法,我们要用真诚去做事,不轻易地改变我们正确的目标。
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我们现在讲的“义结金兰”,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前面一个“金”,后面一个“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两个人在一起,关系很好,很团结,一听到对方的话,就感到像兰花那样的芳香,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这句话给到我们什么启发呢?我们一家公司十几号人,是不是要团结?我们学校一百多号人,是不是要团结?所以《易经》讲团结,讲得非常好。一个企业不讲团结是绝对不行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是要讲团结的。今天是5月12日,9年前的“5·12”大地震,我们整个国家就体现了一次盛况空前的讲团结的场面,让我们明白什么叫“万众一心”。虽然自然灾难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损失,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突然焕发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大家都在捐钱,连要饭的乞丐都在捐,如果这个时候,有哪个国家敢来侵犯我们,那就是找死,因为我们的心是那么齐!但是,我们平时好像是一盘散沙,这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说到传统文化,现在有民族气节的人已经非常少了,所以我们要担当传承文化的责任,用生命来做文化的传播,希望有很多这样的人愿意和我们一起,共同来承担这份责任。
今天在准备这个课件时看到一篇文章《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跟大家分享。
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办。全球目光将再次聚焦北京、聚焦习近平。
人民日报推出微视频《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一起看看他给各国人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什么变化。
出访26次,超过160天,平均每年有1个月以上的时间是用于出访。在国内会晤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约230多人次。杭州G20峰会期间平均一天会见6位领导人,有时一天仅睡4小时……四年多来,无论出国访问还是主场外交,超紧凑行程、满负荷运转是习近平工作的常态。
平易亲和、有人情味,这是习近平给许多外国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他熟悉各国历史人文,讲话中常常信手拈来。“玛雅人的金字塔”“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拉近了墨西哥民众的感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美国朋友倍感亲切……越来越多人因为他,对今天的中国充满兴趣。
面对外国朋友,习近平的话语既有深度,又接地气。谈发展道路,他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谈东西方文明,他说“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谈解决全球性问题,他说“如果我们能为我们这个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就好了”。
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让中国外交更自信、从容。他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参与国际事务,他展现出大国担当。他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成效惠及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他强调中国一直是积极参与者。面对“逆全球化”思潮,他提出中国主张: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他贡献中国方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四年多来,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同9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带一路”倡议,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中方发起的亚投行开业运营,成员总规模达70个。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走近中国、倾听中国。习近平正带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中国好,世界就好,世界好,中国更好。从屈辱饥贫到繁荣昌盛中国创造了奇迹,靠的是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中国人坚贞不屈的精神,中国将要走到世界的前沿屹立世界之巅,引领地球村走向文明和谐,虽然有人存在就会有争端和战争,但相信由中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肯定会减少战争的硝烟,美国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因人们讨厌战争渴望和平,靠飞机和大炮征服一时,不可能征服一世,中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空前的经济地位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相信中国会给世界带来和平,造福人类!
我们知道孔子为《易经》写了“十翼”,“翼”就是翅膀,孔子他老人家希望《易经》有一天能够起飞,飞到全世界,去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让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智慧引领我们走向辉煌!
分享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