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姐收到中国的神秘包裹:从淘宝到亚马逊的刷单之路
住在芝加哥的Celina,大学的时候喜欢在中国买1美元的手机壳之类的小东西,不过已经好久没买了。从3年前开始,她就不断收到来自中国的神秘包裹,里头的东西无奇不有:不走字的塑料手表,打开就基本碎了的小猪存钱罐,丑的把人吓哭的小浣熊钥匙链。这些包裹上写着中国字,但她确定自己没有在任何中国网站上下过订单。
这些来自中国的神秘包裹出自谁手?
要揭开这个神秘问题的面纱,还要从刷单说起。
刷单这个词,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大家想必不陌生,意思是卖家通过虚假的交易和评价,来提高自己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的排名的做法。
如果有朋友有淘宝小店,在群里被要求帮忙刷单再正常不过。不见得是产品不好,实在是在这种排名的机制下,如果其它店刷单而唯独你高风亮节,后果就是你的产品排在搜索页20页以后,无人问津。
淘宝一直宣称自己对于刷单行为零容忍,后台也有一系列鉴别刷单的机制。虽然具体的算法是商业秘密,但是可以从商家反鉴别的过程中可以窥视一二。
虽然淘宝前几年狠狠的开展了一阵子打击刷单的整风运动,但就连NPR这种国外媒体的记者都在一天之内就找到一个刷单的“刷手”,并且采访到了整个刷单的全过程。
过程是这样的:
先是招募刷单人员,加入一个微信或是QQ群。之后群里会有商家或者商家代理人公布任务,附有很详细的刷单操作流程。比如,要“买”一件商品之前,徐呀先在网站上随便逛一逛,点几个喜欢,甚至要跟店小二聊两句,目的就是尽量模仿犹豫不决的消费行为,以期躲过后台反刷单算法的火眼金睛。
不过等等,刷单和神秘包裹有啥联系?
最重要的刷单环节,是最后的点击购买和邮寄,否则前面的一系列动作都白费了。邮寄行为会真实发生,不过为了降低成本,商家会寄出抽纸袜子之类的小东西。对于国际业务,就会选择之前买过东西的国际客户的真实地址,随意寄出一些小玩意——这就是为什么Celina收到了这么多神秘包裹的原因。
答案揭晓!Celina的邮寄地址,被“幸运”的选做了国际刷单业务地址。想想整个过程,商家要付邮费,还要真的寄出东西,并不是完全空手套白狼。Celina呢?从刚开始的觉得莫名其妙,到现在已经有点期待每次收到新包裹。
从淘宝到亚马逊,刷单这事儿还真不是中国特色
当然刷单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亚马逊也同样存在。北美的信用体制的确比中国完善,但刷单这事儿,可能更多的被看作是了解和利用游戏规则,并不是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
我最近买了亚马逊Prime Account (付费用户),用了以后就发现为什么50%的美国家庭都用这个,对于大城市有一到两天送货时间,实在太方便。中国人口密度大,物流成本低,我在国内的时候电商已经很方便,现在想必当天到达更是小儿科,但在北美,这种服务还是很奢侈。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吐槽加拿大的农村级电商:
北美地广人稀,因为人口密度低,人工成本高,物流成本相对高。再加上很多便利店都不在步行距离,一周开车买一次东西,有时候找一点小东西逛个超市,来回开车一小时,逛店至少半小时。加拿大半年都是冬天,我一直觉得逛超市买东西花半天的时间,而不是去哪里玩一下,实在对不起已经很有限的户外时间,而有了这个付费账户,点点小指头,万件商品,多伦多,温哥华等大城市一两天之内免费到达,全年无休。
不仅仅是网购一般不会更贵,更重要的是省去了为了买一点小东西折腾的时间。
我特别开心,买买买了两周,懒得比较,都是选评价靠前的热销产品。也因为实在很方便,买了一些非必须品——虽然知道Prime是个陷阱,我还是幸福的中招了。大多数还不错,但也有些不如评价里描述的那么好。
然后我就在一个叫fakespot的网站上,看到我买的热销商品评价有40%是假的。
40%有点夸张,fakespot也没公布它的算法,亚马逊也绝不会承认有这么高。不过亚马逊的刷单现象的存在,福布斯,华盛顿邮报,CNBC等主流媒体也都报道过。
亚马逊上刷单的过程,和淘宝大同小异。
淘宝刷单业务用微信QQ招兵买马,亚马逊则是利用Facebook脸书招募人手。先前承诺评论会有商品折扣,结果虚假评论顿时像洪水一样充斥了整个亚马逊平台。亚马逊不得不禁止这种折扣。现在的刷单,就转入地下,用免费的商品,换取五星评论,或是通过paypal返现。
刷单,谁受害,谁受益?
虽然阿里巴巴和亚马逊都说自己对于刷单零容忍,但谁都没底气说自己没有虚假交易和评论。到底有多少虚假交易和评论,他们自己公布的和第三方网站的有巨大差异,准确数字还未知。
有人说,这件事有那么严重么?那我们来看看,刷单这事,到底谁受害,谁受益。
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遵守游戏规则的店家。认认真真开店,想办法让每一个客户满意的店家,会发现自己怎么努力,销量都赶不上刷个钻的竞争对手。劣币驱逐良币,口子一开,让人尝到甜头,会有更多人研究怎么刷钻而不是踏踏实实搞好经营。
再有就是投资人。如果你投资的公司,40%的销量都是刷出来的,那相当利润打了6折,还是挺可怕的。
最后是普通的消费者。本来电商一大优点是方便,省去去实体店的折腾时间,但结果却要花上几倍的时间甄别各种虚假评论,那还是挺烦的。
wikiHow(维基教你做),甚至有网页专门介绍如何甄别虚假评论,洋洋洒洒写了6大点,近千词。随便说两个:
-比如,看评论是不是出自Amazon Verified Purchase (亚马逊认证购买),是不是有真实姓名。但问题是,虽然在官方认证购买下用真实姓名炮制虚假评价肯定更难,但没有这些也不见得就一定是虚假评论。因为有可能是真实的消费者在写评论的时候没有勾选对应选项,所以评论显示为非认证购买。再有就是很多消费者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选择不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
-再比如,可以做数据分析,分析认证购买和非认证购买评论在1到5星中的比例。如果在5星评论中非认证购买的比例远远高出其他评论,就比较可疑。不过,这事也不绝对,尤其是在数据量偏小的时候。
这六点,真的实施下来,还是需要点钻研精神,并没有什么一招制敌的妙招。
本来,剁手是个愉快的消遣,但现在,为了不被骗,下单前还得先学点大数据,做一通数据挖掘分析。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变本加厉,肯定会打击大家对网购的信心,对电子商务整体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就像我,现在看见这些说的天花乱坠的Best Seller产品的评价,心里不免打鼓,倒是帮我省了些银子。最近这两周都没怎么买买买了,手一痒痒就心里默念: 淡定啊,这些评价说不定都是店家的托儿!
说了半天受害者,那么受益者呢?除了刷单刷出业绩,走上人生巅峰的店家以外,还有别人么?
From Pixabay似乎还真有。那就是包括Celina在内的,世界各地收到来自中国的神秘包裹的“无辜躺枪”群众。在Celina收到近十个包裹里,竟然还有一枚小小的银戒指,她一直戴着,手指至今还没变绿。
主要参考资料:
A Series of Mysterious Packages from Planet Money
How to Spot Fake Reviews Manufactured by an Amazon Seller from Wikihow
图片如非特别注明,则来自网络。
你好,我是Echo,在加拿大工作生活6年。
分享 “有点深度,不失温度” 的北美生活感悟和商业职场观察。对北美生活和商业职场有兴趣的好奇宝宝,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