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安全教育
昨天是端午节,霍邱城区的很多人都知道,昨天又出大事了。昨天上午在批试卷,休息时无意中打开微信,我在好事者发的视频中,看到了有人打捞尸体,听到了撕心裂肺的哭声,心里为之一紧,节日的喜悦也随之烟消云散。
这两个溺水的女孩子,据说都是城区某小学的学生。说起来,她们的溺水,和学校没有关系,毕竟是假期,是自己出去玩,学校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监管。但是,我们的学校是安全教育年年讲,月月讲,周周讲,甚至天天都要讲的。有人甚至说,你们学校可以少考多少某某校的学生,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没事。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讲、讲、讲中,学生却还是经常会出事,一个个父母为此伤心欲绝,一个个家庭为之破裂。为什么“讲”到了这个程度,还是会出这样的问题?其实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答案,问题就出在只“讲”不“做”上。
客观上讲,我们的学校确实存在着硬件条件跟不上的问题。比如关于防溺水,我们没有一个学校有游泳场馆,学生在学校里不可能学会游泳技能,于是我们只是跟学生反复强调:不要戏水,不要到沟塘河渠玩耍,不要这,不要那……可是,讲得再多,总会有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去戏水了,到沟塘河渠玩耍了,你能说这样的孩子因为不听话就该死吗?如果是别人的孩子,你可以说出这种昧着良心的话,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呢?
主观上看,我们的问题还在于一贯的懒政思想和错误认识。“做”是很费神的,而“讲”相对来说则比较轻松;“做”的别人常常看不到,而“讲”则可以搞得轰轰烈烈——于是“讲”而不“做”就大行其道。再则,对于“讲”字,我们还有一个讲究,甚至可以称之为窍门,就是一件事,只要我讲了,特别是我反复讲了,那么再出问题,我就没有责任了,或者就可以少担责任了。好像我们的评价机制就是这样的,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讲”了就好,谁不去“讲”?
还有一个问题,就算是政府给各个学校都修建了游泳场馆,试问有几个校长敢让学生去练习游泳?我们知道,像游泳这一类的技能的练习都是有一定的风险的,说不定学生在学校练习游泳的时候就会有淹死的。如果是在校外淹死的,学校不能说一点事没有,但是,如果学生在学校的游泳池里淹死了,那可就是学校全责了,哪个学校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所以,在学校里,不会有人愿意修建游泳场馆来让学生练习游泳,哪怕游泳这项技能可以在关键时候救他一命;就算学校有了游泳场馆,肯定多是护栏、铁锁把它弄得跟铁桶一般,学生们就别想着进去了。
回想起我们小的时候,一到夏天,哪天不到沟里河里扑腾几次都很难过,但是,那时候淹死的人却极少,我印象中我从记事起,直到成年,在我们大队(现在叫村)只淹死过一个我们的小学同学,他是在淮河水位上涨时掉下去淹死的。为什么那时候小孩子多数经常下水淹死的却极少,道理一样不需要解释,天天和水打交道,有几个人不会游泳?一群孩子玩水,会的带不会的,想淹死都难。
我又想到了交通安全的问题,我们的对策仍然是讲讲讲,可是认识提得再高,学生不懂交通规则,看不懂标志、标线,照样会违规,照样会出事。我们的学校课程中就没有关于交通规则的具体内容,你让学生上哪去学这些知识?你总不能为了不让学生出交通安全事故,就跟他们讲:同学们,你们上学、放学途中千万不要从路上走,路上有车,不安全。不从路上走,难道从天上飞,从房顶上翻?所以,我有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对学生和其他社会人群强制性地进行科目一的考核呢?比如达到一定年龄的人,必须参加科目一考试,考试过关了才能享受某些权利,不然行动就会受到限制。对于学生来说,这一点更好做到了,把科目一作为一个中考的加试项目,不过关的不能升学,你看大家积极不积极?以前中考不考体育,体育课都难上起来,现在中考有了体育加试,体育课上主要就是练体育加试的项目,学生课后练体育比学习文化课还起劲。
水、火、车等在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敌人,对待敌人,不能只是防,只是躲,只是让,还应该去战胜它。试想,如果谈爱国就是天天教学生不要惹日本鬼子美国佬,不然他们会打你,后果很严重,那么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又有何意义?爱国应该是练本事,不怕事,如果我们强大了,敌人怕我们了,不谈爱国大家也都是爱国者了。
所以,安全教育,重点不要用“讲”来教育,而在于用“做”来落实,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技能武装身体。只要不是身陷绝境,我都有头脑、有能力来应对,还有什么可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