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假期见的朋友,谁都没有再见。
每到放假,我都会在微博上发这句话。
大二以前的时候在群里吆喝吆喝总能凑起几个人来见一面玩一玩,或者单独两个人安静地喝顿酒,或者看场电影。不为什么其他的,就是纯粹的想见一见,并且觉得应该见一见的。
而大三以后,这件事真的越来越难了。有些人真的见不到了。仅仅半年,我们便到了要以成年人的姿态去面对彼此对的年纪了。
再面对面的时候我们说话并不多,不咸不淡地讨论着午饭好不好吃,电影好不好看,偶尔说起从前的班主任怎样怎样,哪个老同学去了哪里现在在做什么。从前我会一刻不停地讲学校里有什么啼笑皆非的事情,又遇见了几个渣男怎样操蛋的感情,或者去了什么地方遇见了什么人,吵着闹着打牌,而现在的我们,越来越沉默了。
我们很少谈及自己和彼此,偶尔一句”你考研吗“或者”你那个什么什么证拿下来了没有”或者“准备工作了吗”。我们在安静地城市里话着日常,清晰地感受到横亘在彼此灵魂间的缝隙越来越大了。
而有些人,根本都没有见到。
跟旧朋友的疏远是一件自然而然又残酷的过程,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决然的不断剥离的过程。从前我们壮志满满说出的那些"以后我一定不要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的话,在未来再提起时只会是尴尬的对于年少轻狂的笑容。一年又一年的长大,人生的圈层和目标的重心都在变化,每个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轨迹和标签,那是无论你再多用力去转身,都难以再触摸到的东西。
把我们联系起来的,仅仅是那些共同的记忆和时间罢了。那个陪你上了三年厕所的女生终究会松开你的手,那个坐在你后面偷偷抽掉你板凳的男生也长成了冷漠疏离的样子,再也没有了晚自习的困倦和研究同一道题目的焦灼。时间会一点点磨走这些东西,当记忆也被侵蚀到模糊的时候,便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畅快谈起的东西了。
我们可能成为工程师、老师、警察,也可能是作家、音乐人、流浪者。
我们会成为别人的丈夫、妻子、父亲和母亲。
我们会出现在对方的婚宴和孩子百天的宴席上。
我们会把酒言欢,我们会笑着拍拍对方的肩膀。
我们的烦恼会变得明确而具体,比如换一间大一点的房子,比如银行存款再多一点。
我们会在对方的朋友圈和照片里,清晰地了解到彼此生活的全部轨迹。
我们真的失去了对方,对于某个时期的自己而言。
这不能用好坏来形容,会有一点点惋惜,但不会那么强烈。这是人生历程中的预知,这是当下的自己不喜欢但无法扭转且必然要发生的。
“我觉得你变了”其实并不一定是一句不好的话。人哪有不变的呢,几年后的我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写的这些东西,怕是要耻笑的吧。但那又怎样呢。每一段经历和路,都是要走过来的不是吗。
变了也没有关系啊,变了的我们依旧能找到灵魂的共通之处,变了的我们依旧可以在彼此危难时伸出一把手,变了的我们依旧会清晰地记得对方的名字,只要你愿意。
成为一个庸俗的中年人也许没那么可怕,庸俗并快乐着,也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