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书:写作手册
开始日更以后,我会思考每天书写的用处是什么?
一,文字有着无以伦比的指引力量。
我们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看似普通平常,不断重复。实际上我们每一天都不相同,对生活有心的话可以时时成长日日更新,我们做的事和遇到的人会在头脑中不断形成思想,你可以选择让想法一晃而过,也可以伸手抓住它的衣襟,让它降落在你的文字里。
最近一段,日更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想写的东西太多,我只能抓住只言片语。
写下来以后,飘忽不定的目标就有了着落,生活有了温度,不怕寒冬初雪,行动更加积极有效。
二,文字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好好周末和我在一起时,我们几乎一直在写东西,编故事,朗读书籍,使用词汇来作为玩具帮助他增加了课业上的自信。
首先是持续的积累词汇,平时他和我分开时,我会用视频每天晚上给他读半个小时《从A到Z的神秘案件》——最近好好喜欢看的系列故事书。周末时我会和他分享朗读我最近看的一本书,和他泛读他的故事书,听他朗读课文。朗读可以增加他的词汇量,因为大部分生僻词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使用,只有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听力词汇。(见《朗读手册》美 吉姆·崔利斯著)
每日书:写作手册其次是词汇的使用方面。比如编故事画地图,地图上标注地名。开家庭会议,好好自己确定主题,每次会议至少三个内容,要自己写出来。上科学课,自己做小小的课件,画面和写字都是他自己设计。
最后是海绵效应,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言行,当他看见妈妈每天早上醒来要写一千字,人生目标是读博士写出一本书,他就会像海绵一样吸收妈妈的想法和做法。认为词汇是他可以驾驭的事物。
三,反哺阅读
阅读是我从小坚持得最好的一件事,也是对我益处最大的一件事。从小喜欢抱着书,每到一处都在寻找可以看的书,不论读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最熟悉的地方都是图书馆,去每一个城市旅游必去的景点是当地最有特色的书店。
看了那么多书,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头脑中不断形成,如果不记录不解答,这些问题会形成一个个包块不能获得新的增长点,淤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阅读下去的信心。有一个很长的阶段,读中文系大二到大四我几乎放弃了阅读,因为潜意识里会认为老师们和我没有共鸣,阅读陈旧的书籍解决不了我的问题。这种困惑直到遇到更宽领域的导师才改变。
但是写作可以将困惑最大程度的梳理清楚,我做日更以后,明确了自己的阅读方向。
比如如何做文科科研?近期会增加管理学的书籍。如何找到自己乐此不疲的方向,会持续关注阅读能力提升和学习能力提升的书籍。如何给孩子介绍老北京,有意识的看了京派作家史铁生和汪曾祺的两本书。
好好都知道如果不能明白记忆一个知识,那就要学以致用。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有时候记录下来寻找答案的过程已经足够。我们不一定能够获得对问题的解答,不过在这个混乱的、不确定的、未知的世界里,写作给我们自己带来了某种确定性,答案在词与物的不断循环中显现。意义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