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格调之60:我其实不知道他们的“对不起”是什么意思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举世闻名,英国理所当然会被人们想象成“绅士国度”,刚来的时候觉得还真是,路上被人不小心挡了一下道,或超市里妨碍了别人取物,周围听到的都是“骚瑞”、“骚瑞”不断。感觉一个英国人平均一天大概得说几十上百次“骚瑞”。
呆得时间一长,沉潜下来慢慢体会,才发现这“骚瑞”好像只是一句口头禅,压根儿没什么意义,或者说“骚瑞”后面的,才是Ta们真正想要表达的。
大致看来,只要是你向你的对谈对象表达自己不中意,不喜欢,不高兴的事物,他们就会首先来一句“骚瑞”。 比如每当遇到一些英国土著问我在这里生活感觉如何,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吐槽一番阴冷潮湿,变幻无常的天气和千篇一律,难以下咽的食物,这时候他们准定会说,“Oh, I'm sorry.” 我就会十分纳闷儿,天气和食物又不是你的错,我只是表达一下我的真实感受,你“骚瑞”个什么?莫非你要帮我来改善它们吗?
终于有一次,我在表述同样的问题时,听到了一个英国土著在照例的“骚瑞”之后郑重其事地问我,那你怎么不回中国生活?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骚瑞”后面的,才是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而“骚瑞”本身,并无任何实质意义。
我想是不是应该怼他一句,你管我?我吃你家大米了? 或者说,生活在中国的英国人,会不会被问到同样的问题? 如果不会,为什么?
比如有时跟Ta们一起去伦敦以外的地方逛市场,淘货,参加教堂活动等等,开车要2-3个小时,我说我饿了,Ta们也是说,“ I'm sorry.” 可是“骚瑞”归“骚瑞”,继续开车,也不说饿了怎么解决,而且这里的高速路沿途好像几乎没什么服务区,有时好不容易有一个,除了一些洋垃圾食物,几乎不可能买到什么真正可以入口的东西。
唉,大概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也只好止于“骚瑞”,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感觉大英帝国真的应该大量引进中国商人来投资,让中餐馆遍地开花,也好拯救一下世界人民的胃。
然后我想,假如你是一个喜欢倾诉的,寻找安慰的怨妇,大概会听到无数的“骚瑞”吧,然而,也只是“骚瑞”而已,再也没有任何别的更多的东西。于是慢慢理解了Ta们的逻辑,要么适应,要么回去,其余的,都是多余,抑或矫情。 对,这确是欧美人向来信奉的生存的不二之法——“丛林法则”,当然不是逮住老鼠就是好猫那种,而是必须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之下。
而我的东方逻辑是,即便你胜者为王,气候还是那个气候,食物还是那个食物,难道你们就无比热爱你们的更年期妇女似的坏天气吗?
比如老帕自己顺路去“龙凤行”买中国食物,因为不认识汉字,买回来的经常是泰国的,越南的,韩国的,日本的,即便是中国的,有时也是我不喜欢的那种。我跟他说,这个牌子的水饺肉馅儿太大,这家豆腐太嫩易碎等等,他就会习惯性地说,“Oh, I'm sorry.” 哎呀,这又不是你做的,你说你“骚瑞”个什么?
我怕他觉得自己白辛苦,于是就强调一下说,我只是说这个牌子的不好。 但是呢,下次这个牌子他照买不误,我依旧会说这个不好,他依旧会说,“Oh, I'm sorry.”
生活就像摁了循环播放键。直到有一天,他说,你不能期望每次购买的食物都是完美的,生活就是这样。
我才明白,这大概才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 但我的逻辑是,一次选错了,下次明明可以改进,为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这种不完美呢?又不是没的选。即便再次选错了,那至少也是努力试过了呀。多试几次总能发现好吃一点的吧。
我心说,这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吗?肯定不是,这只是我和老帕思维方式的不同,或者说,他代表了一种典型的东欧或波兰人的思维——喜欢机械,教条地恪守某种秩序。是的,他们必须生活在某种秩序里,如果没有,他就不知道该如何生活。
我因为厌倦了一团乱糟的无秩序生活,进而寻求一种秩序,而在另一种机械往复的秩序里,我又感到了些许生硬和麻木,这就是永恒的——生活在别处定律。
看BBC做的纪录片,一个担纲英剧《唐顿庄园》礼仪顾问的英国历史学者的讲述,在《唐顿庄园》时期(英王乔治五世,约1912-1914年),主人对仆人的服务是不必致谢的,因为Ta们每天随时随地被无微不至地服务着,如果要致谢的话一天至少需要说上千次“谢谢”,这是非常繁琐的。而仆人稍一不慎却要立马致歉,在行为上改进或补救,否则有可能面临责罚和解雇。
其次,那个时期的主仆往往是一种终身雇佣关系,主人付给他们报酬的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因此经常是几代人心甘情愿跟从一个大家族,世代为仆并以此为荣。
而在中国,或在我自己的理解当中,除了一些鸡毛蒜皮,中国人没有轻易说“对不起”的习惯,因为它意味着你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准备承担责任,而一旦Ta们说了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一定会做出一些行为上的改进的,或者甚至Ta已经做了,但都不一定用言语去表达,彼此意会就好。
culture shock无处不在,正如我们的学霸童靴,久居加拿大的老华侨竹子所言,我们需要耐心品味更深层次的东西,然后慢慢得出自己的结论,比道听途说要好。
其实生活就是小马过河,永远有过不完的河。为了减少失误,有人选择了保守老套的经验主义,而有人选择了求新求变的实验主义。
无论如何,做一匹快乐的,四蹄哒哒的小马,That'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