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开门见山》里“见山”——读《开门见山》随记(三)

2023-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欧小丽

读名人大家的书,特别是类似于传记的书,我总是被他们的学富五车所吸引,也感到汗颜。

曾经读过蔡朝阳老师的《但得爱书人似我》,以一本书为媒介,引来更多的书。这种体验,实在很美好。

这不,通过傅国涌老师的这本《开门见山》的第三辑《读书杂忆》,也产生了同样的体会。

阅读,是人一生的滋养。

傅老师之所以能成为自由撰稿人,独立职业者,和他丰厚的阅读底子分不开。他的一生,是用书本堆砌的人生,又是超越书本的人生。

会被他阅读的广博所吸引。

书里提到的书,我读过的很少很少。因为,我的阅读倾向于文学,倾向于过眼瘾,倾向于短平快,倾向于只是读了。再加之,小时候可以读到的书少之又少,自己又没有资源可用,可以说属于浑浑噩噩长大。等到有阅读的需求时,才开始创造条件去买书,去读书,只是根基还是太浅,阅读习惯也不好,所以至今只能是一个阅读爱好者。

而傅老师的阅读里,小儿书不必多说。虽然他也说——“那时接触到的实在太有限了”,但和我比起来,他的阅读就是一座小型的图书馆。他的母亲会在他念小学时,买下宁波教育局教研室的旧报刊。这样的饕餮大餐,给他的童年打下了阅读的底色。同时,他也接触到一些历史书籍,这样的书籍是更能让人沉静,又赋有思考的能力,以及人文性的铺垫。

傅老师有剪报的习惯,分专题装订并保存至今的有好多册。可想而知,在剪报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梳理和历练。

中外文学家的名著阅读,更是一种丰厚的滋养。这一条,我也差得太多。那些作家们,我只知道名字,压根就不能谈到他作品的厚度。中国四大名著,我也只读了其中三部。《红楼梦》是我读了一部分就放弃了,也许是因为里面人物太多,不好去区别吧。理不清复杂的关系,是我至今的弱点。我想,我还是需要去读一读《红楼梦》的。

他读书的故事,尤其在《北行淘书记》里,1984年,傅老师去北京,每天和书籍打交道,回乡时带了一大袋行李的书,可见,这是一位对书爱到极致的人。

后来他读美学,读哲学,这些书籍,可能依然是他当下阅读的主打。包括他现在的输出,都是这样的体现。

可以说,经由傅老师的这本《开门见山》,让我们了解到一位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阅读,无限度的阅读,全方位的阅读,思考,无尽头的思考,将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联系起来。

很欣赏他的这段话:

人生就是一个织网的过程,许多的线头慢慢地就串在了一起,日久天长,就成了网,起初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些相遇,一些偶然的东西,后来才发现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是的,没有无缘无故的,一切都是之前的积累,之前的播种。

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

傅老师在附录《故乡与诗》中,谈到了伙伴,谈到了诗歌。在所有人的心中,每个人的故乡都是一首诗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