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书屋简友广场论语

《论语》讲堂留影74

2023-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3-10-26 七十四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里仁篇》的第八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一章应该是论语里字数最少的一章。除了子曰两个字以外,只剩下七个字。而且,这七个字也是被后人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句。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孔子说,如果我们早上听到了关于世界的真理,哪怕晚上死了都值得。这是从字面上来看,它的意思应该问题不大,但是感觉呢,总是给人怪怪的。
这句话很有号召力,也很有鼓舞性。但是真正实现以后它的价值何在呢?你在早上了解了关于世界的真理,可惜晚上就死了。它的意义何在?
其实我觉得他的重点呢,不在于时间的早晚。早上了解了,晚上就死了。他的观念是在谈啥呢?在谈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的关键词在“道”。论语里的“道”,一般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就是说真理,像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说的是真理。第二个含义指的就是理想,就好像曾参所说的那样,“孔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第三个含义,就是指实现这种理想的办法或者是途径,在这一章里,这个道应该就是第三种。就是早上知道了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哪怕晚上死了都毫无怨言。
那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呢?我们从正面来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反面来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一个理想,在当时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旧的制度在解体,而新的制度呢,还没有建立。可以说孔子一生都想让天下重新安定起来,但是一直到死都没有找到这个办法。所以孔子晚年的时候呢,就感叹“吾道穷矣”,啥意思呢?就是我的这个理想啊,是实现不了的。
注意这个穷。我们今天一般说贫穷,实际上贫与穷两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贫,财富少叫贫;穷,就是路走不通。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字的字形上来看。贫,上面是分,下面是贝;贝就是和财富有关的,把财富一再的分,那肯定是越分越少,所以它是贫。穷,上面是洞穴的穴,下面是力量的力;就好像一头牛掉到井里边一样,它有的是力但使不上,所以无路可走。
无路可走才叫穷,所以孔子说的“吾道穷矣”,就是说我的理想是实现不了了。那么孔子在这里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意思实际上在表达了一个对现实的不满,如果谁能够让我知道实现理想的办法,我晚上就算死了也是值得的。所以我们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是在强调一个人生命的长短,而是在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们常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而孔子渴求的是人民生活安定,实现起来就非常渺茫。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他这样一句的感叹。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朝闻道”是一个人的精神层面,是他的一个理想世界;夕死可矣”,指的是他的肉体。在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那是要灵魂上的安宁,还是要肉体上的安逸呢?在这里,孔子就给了一个明确的回答,他选择精神上的富有,就是“朝闻道”;为此可以牺牲自己的肉身,就是“夕死可矣”。
当然,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也都有自己的理想。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曲折,会经受很多考验。但是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们至少乐在其中。不断的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个道,就算一辈子实现不了,但是我们也为此努力过,奋斗过,也快乐着。
实际上呢,我们今天在这个群里边,能够坚持不断的学习,就是向孔夫子他老人家致敬。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接近目标,哪怕它一辈子都实现不了。

张居正直解

闻,是闻知。道,是事物当然之理。孔子说:“道原于天而赋于人。人生下来,便有日用常行的道理。如为子便要孝,为臣便要忠,一毫亏欠不得。若不曾知得这道理明白,便是枉过了一生,虽死犹有所感。若是平日间,着意去讲求,竭力去体认,一旦豁然贯通,无所疑惑,则凡性分之所固有,与夫职分之所当为,事事完全,无少亏欠,就是晚上没了,其心亦安,而可以无遗恨矣。”孔子此言盖甚言道之不可不闻,欲人知所以用力也。然人不学不知道,欲闻道者,可不以务学为急哉?

李零讲解

《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郎说,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1980年代以来,很多出国迷也是这样。他们说,到美国转一圈,嘎巴儿死了也值了。

孔子不一样,他说,早上听说真理,晚上死了也值了。

王朝闻的名字就是据此而起。(朝闻道,夕死可矣)

孙中兴详解

这章看来字数不多,字义也不难,古注却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自己快死了,却不见道行天下。”何晏就是这样说的:“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皇侃说得更清楚些:“叹世无道,故言设使朝闻世有道,则夕死无恨,故云可矣。”邢昺的说法和皇侃类似。

朱子的解释不同,他先说明:“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两种解释的差异在于:前一种强调“道不行于天下”,后一种强调“自己不闻道”。相同的解释都是将“死”解释成“个人生命的结束”。

清朝黄式三认为这里的“死”,应该是“以身殉道”。他进一步说明:“朝闻当行之道,夕以死赴之,无苟安,无姑待,成仁取义,勇绝可嘉矣!”这个解释不错,只不过“朝闻道”为什么到晚上才要“以死殉道”?而且“以死殉道”是很高的德行,怎么孔子才勉强说“可也”,好歹也要说“尚矣”?所以我觉得“闻道”就是要“马上”行道,刻不容缓,怎么到晚上才要“殉道”,听起来“行道是要命的事”,这不是恐吓人吗?孔子说话应该是鼓励人的,所以我觉得这种解释也有缺陷。

其实,根据我们前面讲到孔子强调“知行合一”,配合本篇第六章说过的“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所以这句话应该是说:“早上闻知了正道,马上就要去推广践行(弘道),这样就算是晚上死去,也是问心无愧的。”毕竟天命如此,人事已尽,夫复何言?

最好的例子就是《公冶长篇》第十四章:“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毓老师因此认为子路是比王阳明还要早做到“知行合一”的人。

老子也说过“闻道”,特别是不同材性的人“闻道”之后的反应:“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第四十一章》)孔子这章所说的大概就是老子这里提到的“上士”,而大部分人都是“下士”吧?一听到谈古老的智慧就会大笑:“都什么时代了,还读这些老掉牙的东西!”“闻道大笑”,智慧开启不了,大概也是“天命”吧?看来老子早就知“道”了。

  其他古书中也有些有关“闻道”之后的见解,不过都和“夕死”无关,也值得借镜:《关尹子·一宇》说:“闻道之后,有所为、有所执者,所以之人;无所为、无所执者,所以之天。为者必败,执者必失。故闻道于朝,可死于夕。”这是发挥老子的想法。慎子假托孔子说自己:“邱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慎子·逸文》)强调的是孔子闻道很晚,没提到“夕死”。通常被归类为法家的管子则区分“闻道”到“用道”过程的差异:“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管子·形势》)

同桌的作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