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遵循教育学循环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自尊心

2022-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淡墨清荷老师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出台,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已经在下决心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双减最核心的一个关键句是“减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我们老师是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的水平进一步的提升,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更加合理,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既然老师要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老师就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同样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地重视学生的智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力就是智力的培养。”它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观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的技能,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这句话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智育标准,然而我们很多老师、包括自己对智育的理解,都是很片面的,在我还没有参加新网师学习之前,我一直认为智育就是教会孩子课本上的知识,他们也获取了知识,在期末考试中能考取好的成绩就是智育了,因此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只重视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不断地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只要能在最终的考试中获取优异的成绩,就甘于此。这是我们很多学校的做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吐糟我们在培养高分低能、不会思考的机器人,其实也就是验证了“知识并不等于智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就是智育的培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就是要使人“聪明”起来,即使这个人毕业离开学校的时候,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是他必须是聪明的人。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

    而现在双减的实施,其目的就是让我们老师转变以前的教学方式,改变旧有的应试理念,真正地从孩子的生命状态出发,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的成长方式去教育我们的学生。既然要尊重孩子,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它是一个教育学的循环。

        那什么是教育学循环呢?教育学循环理论就是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就是说没有从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就,就不可能拥有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对劳动、学习的渴望。一个人没有自尊、自信和对劳动、学习的渴望,就不可能从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就。这个就是教育学的循环,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

    知道了它的意思,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它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呢?下面我结合我自己本班来说说我是如何践行的。

  1.信任自己的学生。每个班级里都有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不管是哪种学生,我们都要一视同仁,哪怕这个孩子犯了100次错误,我们都应该是101次选择原谅他,信任他,因为学生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在试错中成长的。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并且要耐心地等待儿童智力活动中哪怕只是微小进步时刻的到来,这种进步,是豁然开朗的局面,是体验获取成功的快乐,从中吸取力量,慢慢地孩子有了真正的满足感,意味着他开始确立起了自身的尊严感,人一旦有了尊严,那么他的自尊心就会越来越强,他也就越来越自信,一个自信的孩子就会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幸福感。

  2.正面评价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我们会用非暴力来沟通评价,一是不带评论地观察,用理性看待学生犯的错。二是客观陈述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三是表达需要。四是提出请求。学生做的好的我们要及时具体的肯定表扬,做的不好,或者总违反常规、纪律等我们也应当理解他的精神世界,给予他必要的关心,让这样的孩子感到老师并没有忽略他、忘记他,并能分担他的伤心、委屈和痛苦。

3.个别对待自己的学生。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有个性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个别对待。这个个别对待包括给予个别学生个别的照顾,特别是差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同时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更是要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